1.遠方來的高盧人
古羅馬人稱南麵至地中海、比利牛斯山,東北麵到阿爾卑斯山、萊茵河直至其出口,北麵達大西洋的地方為高盧(Gallia),把高盧人叫做Gallus,而它在拉丁語裏的另一個意思是公雞。有史以來,這裏就居住著伊比利亞人(阿基坦、西班牙的古代民族,後被羅馬人征服)、利古利亞人(古民族,生活在高盧東南部和熱那亞灣沿海一帶)。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開始來到北部地區,然後於拉泰時期(瑞士一地方名,係指前6-5世紀)漸漸向中部滲入;繼之,在地中海沿岸和今法國莫爾比昂(省)居民中紮根,傳播文明,予以統治。所有這些主要以農為本的民族(凱爾特人)被羅馬人統稱為“高盧人”。
在羅馬人的眼光裏,高盧有南北之分:阿爾卑斯山東南一側為山南(內)高盧,即今意大利北部,居民稱“長褲高盧人”西北一側為山北(外)高盧,即今法國、比利時等地,居民稱“長發高盧人”。—般所說的高盧,係指山北高盧,大致包括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和萊茵河之間的地區。
高盧人分為三個階層:貴族、農民和德洛伊教祭司。貴族是特權階層,享有政治、經濟權,有土地、牲畜、農具和種子;農民除了為貴族工作外一無所有;德洛伊教祭司則是社會道德、準則的衛道士。高盧人崇尚戰爭:手執鐵劍,四處征伐,直至巴爾幹半島,洗劫希臘城邦。雖然都是高盧人,卻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分成人數不等、數量逾百的部落。他們互相間爭鬥不已,彼此削弱,給羅馬人以有機可趁。
凱撒(前101-44年),羅馬將軍、政治家,出身豪門,飛黃騰達,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為三頭聯盟成員之一,前59年被選為執政,掌管伊利裏亞(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曆史地區)、阿爾卑斯山南的內高盧和納博訥(前58年)。為了擴大勢力,掠奪財富和奴隸,愷撒決定征服外高盧,獲得高盧全境的管轄權。
凱撒利用高盧人,特別是阿維尼爾人與埃迪安人(凱爾特高盧部落)間的紛爭,奪取了外高盧,解放了“長發高盧人”。前58-51年,他戰勝了所有的高盧人的反抗。征服高盧後,執行同化政策,死後由奧古斯特承繼(建4個行省:納爾榜南西斯、阿基坦、裏昂和比利時高盧)。前50年,水到渠成,高盧被納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強悍的高盧人一開始並不服從羅馬的統治。凱撒著有《高盧戰記》,描述高盧人首領維欽及托列克斯(前52年)的起義:他召集起自己的部屬,在鄉間征集貧民和亡命者,號召大家為了自由拿起武器,很快就征集起了一支軍隊迎戰羅馬軍隊。失敗後“維欽及托列克斯召集一次會議,指出之所以進行這次戰爭,不是為了本人的需要,而是為了大家的自由。既然他們不得不向命運屈服,他願意把自己交給他們,任憑他們怎樣處理——以他的死來滿足羅馬人也好,或者把他交出去也好。使者被派到凱撒那邊去談判這件事。凱撒命令他們交出武器,並且把首領們送過去。維欽及托列克斯被囚禁6年後,於前46年凱撒在羅馬舉行的凱旋式中遊街示眾後,以羅馬傳統的方式用斧頭斬首。”
羅馬自前121年起,根據已在外高盧(羅馬人對阿爾卑斯山以北的高盧人的稱呼)施行的政策對整個地區實行同化政策,獲得成功。史書稱前58-52年凱撒征服高盧至481年克洛維稱王為高盧-羅馬時代,期間,高盧人被羅馬化了,但依然保存了他們自己固有的人格。
凱撒過去在高盧時就已經把公民權給了山內高盧人,後來還讓他們的部分首領進入元老院,這就引起了那些把公民權視為禁臠,不願別人分享的舊公民的不滿,他們譏刺他:“凱撒在凱旋式裏牽著高盧人走,卻牽他們進了元老院;高盧人脫下了長褲子,反穿上了(元老們的)闊邊長袍子。”
凱撒征服高盧後違規渡過“魯比孔河”—山南高盧與意大利界河,向羅馬進軍,引起了內戰(前49-45年)。龐培先是逃之夭夭,繼之在法薩盧斯擊敗凱撒(前48)。凱撒向克婁巴特拉奉獻埃及王冠,把龐培的殘餘部隊趕到非洲(前46)和西班牙(前45),成為羅馬共和國的獨裁者,後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人行刺,身中23處劍傷,倒在龐培的雕像下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