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領麊泠的馬援很快展現出不遜於軍事的政治能力,他命交阯各地駐軍不得擾民,地方官員不得欺壓百姓,並四處張榜安撫民心,聲明徵軍隻要願歸降,一律既往不咎。雒人淳樸,要求極低,能有一碗飯吃,欺壓不太過便足矣。徵軍裏的雒王、雒將們聞聽既往不咎紛紛率部歸降。

人心散了,隊伍越帶越少,徵側處境愈加艱難。不久後,為當地雒人出賣,徵側於禁谿叢林內被俘。

看著眼前這對憔悴不堪卻掩飾不住野性之美的夷蠻女子,馬援和氣道:“夫人可知罪?”徵側怒道:“替夫報仇,何罪之有,唯今被俘,但求一死。”見此姐妹娥眉怒挑,堅強不屈,馬援不由輕歎一聲。他轉過身,緩緩道:“斬了,以全其義。”徵側驕傲地笑了,微翹的嘴角燦爛如花。她終於可以與她深愛的丈夫相見於九泉。

建武十九年正月,隨著徵側、徵貳被俘處斬,曆時兩年之久的交阯起義被馬援鎮壓。

徵側、徵貳姐妹雖亡,但其轟轟烈烈的起義壯舉在越南民間廣為傳頌直至現代。如今越南各地均建有大量紀念二徵的祠堂、廟宇和以其命名之街道。越南史料中強調徵氏姐妹是因反抗中國官吏壓榨而揭竿而起,視其為民族英雄;但我們更願意相信她隻是一個為自己深愛男人複仇的平凡單純的性情女子。

順利平定交阯之亂,馬援被封新息侯,食邑三千戶。麵對部下們的祝賀,馬援隻淡笑道:“我堂弟曾以我誌向遠大不切實際勸我說:‘人這輩子,能衣食無憂,出門有車馬坐,當個郡縣小官員,為父母盡孝,鄉鄰稱讚足矣,何必追求過分虛無縹緲之事,那隻是自討苦吃。’當老夫率軍南征到此,腳下毒水,頭頂瘴氣,連天上的鷹都禁受不住毒氣熏蒸而落下,有時躺於榻上,回想當年的豪言壯語,今日竟能實現,可兄弟口中之太平生活卻已可望不可得矣!”聞聽此言,眾皆感歎默然。馬援接著道:“此次南征大勝,全仗諸位齊心協力,老夫才能承蒙受聖恩,佩戴金印紫綬,心中百感交集,既為封侯拜爵而喜,又為受之有愧而憂啊!”眾將士深為歎服。

敗不憂,勝不喜,豐富而深刻的人生經曆早已讓他看透了世事的無常,領悟了生命的真諦。

徵氏姐妹雖亡,但九真郡仍有其餘部在都羊率領下堅持作戰。本著斬草除根的原則,馬援稍事修整後,再次率軍進軍圍剿都羊,從無功到居風,殺死俘獲五千餘人,都羊被斬。至此,交阯再無戰亂。功德圓滿的馬援並未立即班師凱旋,他見交阯立法混亂,管理不堪,每到一處便為各郡縣整飭城池,挖渠灌溉,造福百姓。馬援還並把社會管理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奏朝廷,逐條陳明越地法律與漢法相矛盾約十餘處,建議尊重當地習俗。劉秀以為然,此後越地便奉行舊法。

馬援此次征南,除平定交阯之餘,還有一個偉大創舉:將大漢國境線向南擴展一千餘裏,越過巴江,至湄公河入海口。同時鑄銅柱立於邊界,以作界標,自馬援征南後,交阯曆經一千三百八十餘年,縱有地方勢力立國,亦隻作為中華之附屬國,直至明宣宗朱瞻基這位有名的守成之君、“促織天子”即位,為改先祖南征北戰,盲目擴大疆土之弊政,允許交阯以安南立國獨立,即為現代之越南。

馬援在交阯恩威並重,當地百姓對其既敬且畏,駱越部眾為感其恩德,紛紛向漢室效忠,為此專門奉上當地部族中最珍貴的禮物——銅鼓。不要小看此鼓,在古代,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曾以占有銅鼓多少,作為代表自己統治權力大小的象征。祭祀、議事、婚葬、軍事等,均以其召集,銅鼓聲響數十裏,聞者俱至。據《興文縣誌》載,明朝軍隊於萬曆年間鎮壓川南都掌部落後,獲“銅鼓九十三麵”,都掌人首領泣道:“鼓聲宏者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號稱王,鼓山顛,群蠻畢集,今已矣。鼓失而蠻運終矣。”可見銅鼓在少數民族部落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而這次馬援所得銅鼓更是鼓中極品,比尋常銅鼓約大數倍,乃駱越部族世代傳承之寶,馬援得此重寶,又該如何處理呢?多年遊牧生涯讓馬援喜馬、識馬,於是這麵象征尊嚴和權力的銅鼓化為銅水鑄成一馬,此馬高三尺五寸,圍四尺五寸,神駿異常、奮蹄欲嘶。馬援此舉極大震懾了交趾諸部貴族,馬援此舉變相警示他們:爾等權力乃天朝所賜,若有二心,則若此鼓,即刻便可化為烏有。

建武二十年九月,馬援帶著這匹威風八麵的銅馬與交趾諸部懾服之心班師還朝。征南軍士經瘟疫病死,能返朝者僅十之五六,馬援亦年近六旬,垂垂老矣。劉秀深為感觸,賜馬援軍車一輛,群臣時朝見馬援所列位置僅次九卿之下。劉秀下詔將馬援所獻銅馬立於宣德殿下,作為名馬的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