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回(1 / 3)

開篇醒世歌一首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弓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隻因搬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你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尺也無妨;

榮華終是三更夢,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贓墜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話說唐代皇帝李世民一度喜愛收藏古董。他聽一位剛中了進士的年輕人說,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金矛在他的後裔明空方丈手裏,幾次派手下索取皆空手而歸。

傳說這把金矛是劉秀做了皇帝之後,國泰民安,上得蒼穹,下得民心,贏得上蒼青睞而賜:一日子夜,一縷耀眼金光映照寢宮,睡眠之中的劉秀猛然蘇醒,發現書桌上放置一把金光璀璨的金矛。這把矛一尺餘長,矛把一拳可握,上麵雕刻“救駕金矛”四字,劉秀朦朧間遲疑地把它納入袖中。突然,隨著門外兩名侍衛低沉的哀叫,一個刺客破門而入,一把解腕尖刀頂住了劉秀的喉囊。那刺客見對方手無寸鐵,正欲開口質問什麼,卻見劉秀胳膊肘一抬,金矛閃電般從袖筒飛出,直插刺客肺腑,那人頃刻間一命嗚呼。從此,這把矛被神化得沸沸揚揚,傳言有隨心所欲,出神入化,驅邪防身,甚至修身養性之神韻。聽說金矛幾度易手,後來杳無音訊了。想不到落入興化寺方丈手裏。

這天,李世民把剛提拔的大內副總管宗馬找來商議此事。宗馬說:“明空和尚與眾不同,太固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死也不承認身有金矛。臣看這事務必智取,不可強求。”李世民微微點頭,說:“知我者宗愛卿也。當年朕與太上皇在雲龍山上的寺內避難,興化寺有恩於朕,如若強求必遭僧人唾棄。你我君臣不謀而合,智取為上策。宗愛卿足智多謀,是朕的智囊人物,要想方設法給我把金矛弄到手,事後絕不會虧待於你。”宗馬思忖良久,最後似乎胸有成竹地點了點頭。

宗馬找來那位年輕的進士,按照他的描述鑄造了一把鐵矛,經過打磨鍍金,那進士說與真的不相徑庭,李世民看了也大加讚賞。準備停當,馬快把宗馬送到雲龍山的興化寺附近,他裝扮成一位寒酸的書生,身背用布袋裝著的一把鐵質刷金短矛,這一天來到了興化寺大門前的小樓子集鎮,尋小店住了下來。

雲龍山上的興化寺坐南麵北,門前山麓下是一條寬闊的大道,路北的小樓子集鎮與興化寺隔路相望。隻因羅成帶兵討伐隋寇時曾在此大道上下馬緊鞍,故曰“緊鞍道”。

第二天,宗馬想接近劉秀的後裔明空和尚,便來到徐州雲龍山下興化寺門前。

但見這座寺廟院門高大雄偉,金碧輝煌,灰褐色的琉璃瓦閃爍著光彩。“興化寺”三個古銅色的大字蒼勁有力,飄逸間呈現出瀟灑,行書間顯露出莊重。大門兩側的石獅子青麵獠牙,雄風抖擻。麵前梵宇僧樓坐落在高台之上,與那靛青如塗的蒼鬆翠柏高下相間;遠近楓葉搖曳,烈如火焰。寺內鍾聲敲響,餘音猶如漣漪久久蕩漾開去;寺院上空香煙繚繞,嫋嫋回旋升騰。隱隱傳來的誦經聲和禱告聲繞耳不絕。

宗馬在寺門外徘徊,正想著如何接近方丈明空。這時,一個雙手提著兩桶水的胖和尚正要進寺內。這和尚不過而立之年,高大魁宏,胖乎乎的圓臉,稀眉小眼;僧褂敞開大襟,露出胖胖的大肚子。宗馬迎上前拱手施禮說:“請問小師傅尊姓大名?” 胖和尚打量著宗馬說:“你就叫我增成好了。施主是……”“小師傅,”宗馬說,“在下從雲南來,眼見京城開考,想找個僻靜的地方小住幾日攻讀詩書,貴寺可行方便?”增成和尚搖搖頭,對他說:“施主若是燒香許願,自然不在話下,你看這熙熙攘攘的人流,來去自由。若是住進寺內恐怕難達夙願,方丈有言在先,外人晚上不得越雷池一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