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199年),字伯珪,遼西令支(治今河北遷安市)人,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隻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作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做戰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路諸侯之一。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優勢,但因其隻求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勢力被袁紹吞並。死後,袁紹斬下他的首級,送到許都彰功。
公孫瓚後來在太守劉君下任禦車。在劉太守犯法被發配交州日南時敢於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途中劉太守獲赦還。公孫瓚歸來後因此德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於是手執長矛策馬帶隊衝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雖幸於死,自己也損失過半。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
年經曆
公孫瓚是貴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隻能任書佐。因美貌聲音洪亮與才智受太守賞識,被邀請為女婿。受嶽父幫助曾與劉備和劉德然共同師事於盧植。
公孫瓚後來在太守劉君下任禦車。
三國殺公孫瓚原畫
在劉太守犯法被發配交州日南時敢於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途中劉太守獲赦還。3公孫瓚歸來後因此德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於是手執長矛策馬帶隊衝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雖幸於死,自己也損失過半。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4
威震塞外
公元178年公元184年(光和年間),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征發三千精銳騎兵,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統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人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攻占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遼西郡屬國的城市。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進駐屬國,此後的五六年間,與北方遊牧民族爭戰不斷。公元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戰於遼東屬國石門,張純等大敗,張純於是拋下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由於太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士潰,士卒死傷大半。丘力居軍也糧盡疲乏,遠走柳城。朝廷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公孫瓚於是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相互間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影視劇中的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