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遊憩商業區的空間分布特征
遊憩是人們在閑暇時間內所進行的各種活動,遊憩業就是為人們進行各種休閑活動提供一定物質環境和服務的產業,不管這種物質環境的所有權如何劃分,範圍如何界定,經濟效益怎樣統計,隻要有人的遊憩行為在這個環境中發生,我們就把它列入到城市遊憩業的構成成分中。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點狀分布的個體遊憩業
個體遊憩業是指以個體工商業戶的形式單一經營某一行業並為遊憩者提供特定服務的個人或集體。如一個網吧、一間咖啡屋、一座室內遊泳館、一所美容美發院、一座音樂城等,它們在空間結構上是點狀空間結構。它們散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2線狀分布的社區遊憩業
社區遊憩業是指在城市社區的一定範圍內為遊憩者的休閑活動提供物質環境的各遊憩行業的集合帶。如社區的健身走廊、小區花園、電影院、音樂廳、俱樂部等。這些遊憩空間和設施在社區內一般是呈串珠式線狀展布在城市社區的主要街道。它是個體遊憩業在城市社區一定地段的集中體現。在遊憩功能上具有較大範圍的適宜性,這些遊憩設施在空間結構上呈明顯的線狀分布。
3片狀分布的城區遊憩業
城區遊憩業是城市為人們提供的具有可供遊憩者進行休閑活動的綜合性產業。近年來,有許多旅遊、遊憩、休閑等問題的研究都提到城市遊憩商業區這一概念,絕大多數學者都把城市遊憩商業區(RBD)作為城市遊憩業發展研究的主要目標。同時,對城市遊憩商業區中包含的內容、城市遊憩商業區的構成要素、城市遊憩商業區的表現形式等都作過係統的研究。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城區遊憩業是一個城市遊憩設施高度集中,遊憩空間緊密相連,代表城市休閑活動最高水平的遊憩產業集合帶,如步行街、大型商廈、高級賓館、遊樂中心等。它們在空間結構上呈片狀分布。這種片狀分布的城區遊憩業與俞晟、何善波對“遊憩中心”的描述有相似之處。隨著現代購物理念的改變以及購物行為內涵的延伸使得購物已成為人們重要的休閑、遊憩方式之一。除了商業步行街外,許多大型的綜合購物中心也由此應運而生。如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美利堅商場”內含800家商店、18家電影院,此外還有夜總會、健身中心、高等級的賓館和人造山體,總麵積達88萬平方米,人們在其中待上兩三天也不會感到厭倦,1998再如我國長春市由工農大路和紅旗街、新民廣場構成的片狀空間區域,集南湖公園、長白山賓館、歐亞商都、長影電影宮等遊、住、購、娛空間設施於一體共同構成了長春市的城區遊憩業。所以說,城區遊憩業是由城區高度集中的各種遊憩行業構成的,它是個體遊憩業、社區遊憩業緊密結合的產物。
4公共開放空間遊憩業
公共開放空間遊憩業是城市為市民及遊客(包括外來暫住人口)提供的帶有一定社會福利性質及公益性質的自由活動空間及設施的集合,如城市廣場、雕塑公園、河濱綠化帶以及城市轄區的國家公園等。它們在空間分布上占有一定的區域,並且具有特殊的遊憩功能。美國在住宅法案中將開放空間定義為:“城市地區具有被用作公園和遊憩目的,對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具有保護功能或具有曆史和風景價值的完全或基本上未開發的土地。”我們之所以把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多數由政府財政支出規劃建設的這些公園、廣場等形式的土地利用場地稱之為公共開放空間遊憩業,是因為我們站在納稅人的立場上說的。公園、廣場是政府出資建造的,城市清潔工人、園林綠化人員的工資及花草樹木的成本也要有出處,而直接可見的經濟轉換方式就是市民要向政府繳納個人所得稅。公共開放空間遊憩業是城市遊憩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了“經營城市”或“城市經營”的理念,而且在有的城市已經取得了成功。雖然“從經濟性質上看,空間具有自然壟斷和公共物品的雙重特性,而地域空間結構實際上是個人和社會組織空間偏好與選擇的結果,是經濟均衡在空間維度下的集中體現,公共空間是一種公共物品,屬於個人與組織領域性空間也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是影響社會福利的重要變量”。探討的是公共政策問題,但也恰恰說明的是公共開放空間對社會、城市、經濟的深遠影響。張順,李東來.論城市遊憩業空間分布特征與分級關係.吉林師範大學學報,
(二)城市RBD的空間表現形式
由於城市遊憩行為的內涵極其豐富,因此導致了城市RBD的表現形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
1步行街
步行街往往是城市遊憩商業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其獨具一格的形態、功能及其在許多城市遊憩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特將其作為重要的城市遊憩空間形式之一加以分析。
步行街是城市開放空間的一種形式,是城市公共屬性的重要象征。它是隨著城市社會生活的進步、商業活動的高度發展,在曆史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公共空間。鄭時齡等.創建充滿城市精神的步行街.建築學報,2001,(6):35-39這裏所謂的步行街實際上是商業步行街的簡稱,由傳統的商業街發展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商業競爭的加劇以及人本主義的盛行,營造一個良好的購物環境成了許多城市經營者的共識。正是基於這種共識,才促成步行商業街的誕生。不可否認,一條設計巧妙的步行街,其功能往往超出了購物的功能,而成為休閑、遊憩的好去處。
步行街係統最早出現在歐洲,在德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條步行街。早在1926年,德國的埃森市基於前工業時代緊湊的城市結構、人口居住密度高的狀況,在“林貝克”大街禁止機動車輛通行。1930年建為林陰大街,從而使商業獲得成功,成為現代步行街的雛形。步行街的發展也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代步行街,僅僅是以吸引顧客購物為目的;第二代步行街,通過營造良好的購物環境體現對步行者的關懷;第三代步行街,具有相當社會功能和遊憩功能。甄明霞.步行街:歐美如何做.城市問題,20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