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可怕,但並發症猛於虎!90%的糖尿病病人不是死於高血糖,而是死於並發症。
一、解讀糖尿病並發酮症酸中毒
去年6月25日《廣州日報》刊出了這樣一條驚人的消息:下葬三小時,“死人”複活。這是怎麼一回事?還是讓我從頭說起吧。“梁某死了兩天,埋到墳裏3個小時後又複活了!”6月19日晚,這一令人驚奇的消息,像炸雷一樣,在廣西藤縣某村傳開。6月17日早上,家人拿著一碗粥去給患有糖尿病的梁某吃。連叫了數聲,都沒有動靜,伸手去探鼻息,已經沒了呼吸,再一摸,手腳冰涼,村裏的人都認為他已經去世。19日下午,裝著梁某的棺材開始下葬。晚7時許,梁某的妻子按照當地風俗,帶著三個孩子上墳“回土”,燒紙錢、擺祭品,與丈夫作最後告別。就在這時,她和孩子依稀聽到墳墓中傳來含混不清的呼喊聲。很快,十餘人聞知消息跑了過來。大家在墳墓前呼喚梁某的名字,確認有聲音後,立即動手挖開墳墓上的封土。“撬開棺材上的4顆釘子後,我看見弟弟的腳動了一下,接著就睜開眼睛喘了口氣。”梁某的哥哥說,一看人還活著,大家立即七手八腳地把梁某從棺材裏弄出來,放在門板上抬回了家。梁金石怎會“死而複生”呢?廣西醫科大學糖尿病中心鄧大夫說:“糖尿病病人有可能並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造成深度昏迷。”“梁金石的身體十分虛弱,昏迷時生命體征微弱,不進行醫學檢查很難分辨,所以才被村民錯當成死亡。”
(一)解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之謎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於人體內的胰島素嚴重不足而引起的急性代謝並發症。表現血糖異常升高,尿中出現酮體,口渴、多飲、多尿症狀異常加重,並出現全身倦怠、無力,甚至昏迷。梁某的昏迷,老百姓未經醫生檢查確診,誤認為已經死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急性並發症,最常見於1型糖尿病。在胰島素發現以前,病人常早早地因為酮症酸中毒而去世。胰島素問世後,1型糖尿病的死亡率已由過去的60%降至目前的1%以下。但是,如果遇有嚴重應急情況或治療不當時,本症仍能直接威脅病人的生命。
(二)酮症酸中毒的誘發因素
(1)各種感染:最常見的有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化膿性皮膚感染、胃腸係統急性感染、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腎盂腎炎、急性尿道炎及盆腔炎等。
(2)各種應激情況:手術、外傷、灼傷、骨折、麻醉、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及並發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3)飲食不合理:暴飲暴食,酗酒,食用高糖或高脂肪的食物過多或過於限製碳水化合物(每日主食
(4)精神緊張:心腦血管意外,嚴重的精神刺激,高度緊張,極度興奮或激動等。
(5)胰島素嚴重不足:任何能引起體內胰島素嚴重缺乏的因素,均可誘發酮症酸中毒的發生。如1型糖尿病病人自行停止胰島素注射或胰島素用量不足,2型糖尿病發生胰島素抵抗等。
(6)妊娠和分娩:女性糖尿病病人在妊娠和分娩期可誘發酮症酸中毒。
(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表現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程一般從數天到數周,少數年輕人可在發病後幾小時即發生昏迷。有下列表現時,病人應該想到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①糖尿病症狀加重:極度口渴、多飲、多尿和消瘦。②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及腹痛等(但常無腹瀉)。③呼吸深長,呼出的氣體中有爛蘋果味。④頭暈、頭痛、神誌模糊、嗜睡及極度乏力。
(四)糖尿病尿中出現酮體咋辦
尿中出現酮體,是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危險信號,應迅速去醫院或及時與您的醫生聯係。但在去醫院以前和去醫院的過程中,病人不能坐等醫院治療,而應積極做好如下幾件事:①繼續原有胰島素注射,不要因為進食少而停止胰島素注射。②大量飲水,以淡鹽水最佳。③停用雙胍類降糖藥,如降糖靈(苯乙雙胍)、降糖片(二甲雙胍)。④每2小時監測一次血糖和尿酮體。
(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預防
①不要迷信偏方偏藥而終止正規胰島素治療。②堅持有規律的飲食,嚴格控製高脂食物,避免碳水化合物量過少,預防饑餓性酮症。③堅持運動和藥物治療。④積極預防感染,尤其是急性感染。⑤及時處理各種應激情況,避免高度精神緊張。生病、應激等情況時需及時與醫生聯係並調整治療。⑥堅持必要的血糖和尿酮體監測,血糖持續高於13毫摩爾/升,應監測尿酮體。⑦胰島素用量應根據飲食和活動情況適時加減,1型糖尿病病人不可隨意中斷胰島素治療。
⑧患糖尿病的孕婦,在妊娠期間及分娩時要高度警惕發生酮症酸中毒,並經常與醫生保持聯係。
(1)酮體:酮體是脂肪酸分解代謝的中間產物,為酸性有機物。酮體的組成為30%乙酰乙酸,70%β-羥丁酸和丙酮。
(2)糖尿病酮症:1型糖尿病病人
在治療中所用胰島素的劑量不足、中斷治療;或2型糖二、剖析糖尿病高滲性昏迷由於感染、藥物或應激誘發糖尿病病人的胰島素相對不足或絕對不足,常形成較嚴重的高血糖。血糖一般在27.8~33.3毫摩爾/升,甚至高達55.5~138.8毫摩爾/升。極度的高血糖使血漿滲透壓顯著升高,造成滲透性利尿,導致嚴重脫水,尿病病人遭受各種應激情況,如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時,體內的糖代謝失調會導致脂肪分解,大量脂肪酸被氧化,使酮體的生成增加,超出了機體利用酮體的能力,致使酮體在血液內堆積(超過2毫摩爾/升),尿酮體陽性,稱為糖尿病酮症。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體的積聚和蛋白質分解增多,酮酸和氨基酸等這些酸性代謝產物的增加使血pH值下降,血二氧化碳結合力明顯降低,同時伴有電解質紊亂。血酮體繼續升高超過5毫摩爾/升時形成代謝性酸中毒,臨床稱為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在胰島素問世前,約有半數糖尿病病人死於酮症酸中毒。胰島素問世後,其病死率已經明顯下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發生於任何年齡,1型糖尿病易發生酮症,2型糖尿病較少發生,但老年的糖尿病病人也會因出現酮症而死於酸中毒性昏迷。國內資料報道,在不同年齡組的糖尿病病人中,酮症發生率以年輕組為高。一般女性多於男性。
並且水、鈉、鉀等電解質通過尿液大量丟失。由於細胞外液持續性高滲狀態,使細胞內液向細胞外液轉移,造成了嚴重的細胞內脫水。腦細胞脫水可發生昏迷。
三、述說糖尿病並發感染
糖尿病病人免疫功能降低,容易並發各種感染,感染發病率一般為32.6%~90.5%。其中以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最高。
老年性糖尿病並發感染者多,病情嚴重,死亡率高。
(一)常見的並發感染性疾病
(1)呼吸係統感染:如肺炎、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肺膿腫等。
(2)泌尿係統感染:如尿路感染、腎盂腎炎、前列腺炎、陰道炎等。
(3)皮膚感染:化膿性皮膚感染,如褥瘡、癤、癰、壞疽、蜂窩織炎等。
(4)消化係統炎症:如膽囊炎、膽道感染、急慢性肝炎、胃腸炎、胰腺炎等。
(5)口腔感染:如牙周炎等。
(6)外科感染:如闌尾炎、手術後感染等。
青春痘猛長疑患糖尿病青春痘此起彼伏,反複化膿總是不能全好。渾身瘙癢難當,抓耳撓腮不知所措……這些看似隻是皮膚科的疾病,其實最後診斷往往就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據最近一項調查表明,深圳2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病人發病率4.23%,糖尿病病人人數也呈上升趨勢。我們呼籲健康人也應定期檢查血糖。
(二)為啥會並發感染性疾病
(1)高血糖是感染的發病根源。高血糖抑製白細胞的吞噬作用,降低了抗感染的能力。組織中的葡萄糖濃度高,肺炎雙球菌和大腸杆菌易於繁殖,念珠菌也易生長。
(2)糖尿病病人體內代謝紊亂,尤其是在酮症酸中毒時,更是影響到機體抵抗力。
(3)血糖濃度高、血液黏稠、血脂偏高時多有微循環障礙,血流不暢,組織缺血缺氧有利於厭氧菌生長,組織可發生變性和壞疽。
(4)糖尿病病人多伴有神經性膀胱尿瀦留,加之尿糖增多,有利於細菌在泌尿道生長,並易上行感染而致腎盂腎炎等。
四、糖尿病性高血壓是咋回事
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壓的患病率遠比非糖尿病病人的高,我國各地報道為28.4%~48.1%。目前我國高血壓病人大約有1.3億人,其中10%左右是糖尿病病人,即糖尿病合並高血壓的病人約有1000萬。資料顯示,2型糖尿病病人在確診時,其中20%~30%存在高血壓。
(一)糖尿病性高血壓對人體的危害
伴有高血壓的糖尿病並發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明顯高於無高血壓的糖尿病病人,高血壓是引起糖尿病性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並發高血壓的糖尿病極易發生以下疾病:
(1)腦血管意外:其中以腦血栓形成及腦出血為多。
(2)冠心病及高血壓性心髒病:病人表現為心律失常、心髒增大和心肌肥厚,常同時並發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甚至致死。
(3)糖尿病性腎髒病變:高血壓的糖尿病病人較常伴有腎髒病變,晚期常可導致腎功能衰竭。
(4)眼底病變:糖尿病性眼底病變常可導致失明。
(5)周圍動脈硬化及壞疽:高血壓的糖尿病病人並發周圍動脈硬化及壞疽的患病率常高於無高血壓的糖尿病病人。
(二)糖尿病性高血壓的分類
糖尿病性高血壓一般分為三類:
(1)伴有腎病的糖尿病性高血壓:伴有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半數以上為1型糖尿病。
(2)無腎病的糖尿病性高血壓:多見於2型糖尿病,患病年齡30~50歲者居多,大多為原發性高血壓,多伴有肥胖。
(3)糖尿病性高血壓伴自主神經病變:表現為躺下時血壓高,突然站起發生低血壓。
(三)糖尿病性高血壓並發的原因
在糖尿病病人中,約有一半合並高血壓,這是因為糖代謝紊亂,促使血液和組織中某些成分轉化成葡萄糖,加快加重動脈硬化造成的。高血壓病人由於血脂代謝異常,血管壁因脂肪堆積而增厚變硬,彈性減退,管腔內徑狹窄,血流不暢,局部組織因供血不足而缺氧,亦會促使糖尿病的病情加重。有人曾做這樣的比喻:糖尿病和高血壓是一根藤上結出的兩個“苦瓜”,兩者相互依賴,共同加速加重血管的硬化狹窄。
(四)糖尿病性高血壓並發的根源
5年Stern提出了著名的“共同土壤”學說,認為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是在胰島素抵抗這個共同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即胰島素抵抗為這些疾病的共同發病原因。2型糖尿病在發病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業已存在胰島素抵抗,無論是空腹或者餐後血漿胰島素水平都偏高,偏高的胰島素促使水、鈉滯留,造成血容量增大,加上高血糖引起的血漿滲透壓升高,也使血容量擴大,以致心排血量明顯增多,於是收縮壓升高。另外由於高胰島素血症的長期作用,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變厚,使血管變窄,也是引起高血壓的重要因素。
(五)控製糖尿病性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糖尿病性高血壓可酌情選擇以下降壓藥以達到理想的降壓效果:
1.首選藥物
卡托普利12.5~25毫克,每日3次;依那普利2.5~5.0毫克,每日2次;苯那普利10毫克,每日1次;西拉普利2.5毫克,每日1~2次。這類降壓藥既能降壓又可提高肌肉和脂肪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且不影響糖和脂肪的代謝,具有延緩或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同時還可保護腎髒功能。
2.次選藥物
若服用上述藥達不到理想的降壓效果,可加用以下降壓藥:①與氯沙坦、纈沙坦等聯用。②與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聯用(以緩釋片為宜)。③若合並有腎病或心髒病,可與吲達帕胺、呋塞米等利尿劑聯用(選用時應注意補鉀)。④合並有心動過速者可選用美托洛爾、阿替洛爾等β受體阻滯劑。
⑤還可配合服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每天早晨口服75~150毫克),對預防心肌梗死很有好處。
(六)控製糖尿病性高血壓的非藥物性措施
(1)減肥:肥胖是胰島素抵抗的外在標誌,肥胖程度越高,胰島素抵抗越明顯,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的效果也很差,通過一段時間的減肥措施後,胰島素抵抗明顯緩解,可以少用藥,甚至僅靠飲食和運動就可以較好地控製血糖,同時血壓也顯著下降。因此下決心進行減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胰島素抵抗,解決糖尿病及高血壓。
(2)限製鈉鹽攝入:血壓水平與日常攝入食鹽的多少密切相關,攝入食鹽越多,患高血壓的危險性越高,因此每天應最大限度地限製食鹽的攝入,一般控製在5克/天以內。
(3)戒煙:吸煙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吸煙可以使血壓明顯上升。
(4)限酒:過量的酒精攝入能對抗高血壓的治療效果。限製白酒每日不超過10毫升,啤酒不超過100毫升,不含糖類的葡萄酒不超過40毫升。
(5)少飲咖啡:大量飲咖啡可以迅速升高血壓。
(6)調整飲食:宜少食動物脂肪,多食新鮮蔬菜和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注意補充富含礦物元素鉀、鎂及鈣的食品。
(7)保持良好心情: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如緊張、勞累、發怒等。
(七)治療糖尿病性高血壓的食療處方
(1)山楂茶:用於糖尿病性高血壓,證見血壓升高、膽固醇高者。配方:山楂15克,茶葉20克。製法與用法:共研粗粉,煎水代茶飲之。每日1劑。
(2)天麻橘皮茶:用於糖尿病性高血壓,證見頭昏眩暈、脘悶納呆、血壓升高者。配方:天麻10克,鮮橘皮20克。製法與用法:水煎,代茶頻頻飲之。
(3)降壓茶:用於糖尿病性高血壓,證見高血壓、高血脂者。配方:羅布麻葉6克,山楂15克,五味子5克。製法與用法:沸水衝泡,悶蓋片刻,代茶頻頻飲之。
(4)海帶決明湯:用於糖尿病性高血壓,證見頭暈頭痛,易怒急躁,血脂偏高、血壓升高者。配方:海帶20克,草決明子15克(布包)。製法與用法:水煎,至海帶熟爛,拋棄草決明子,吃海帶飲湯。
(5)冬瓜青魚湯:用於糖尿病性高血壓,證見易怒、目赤、尿赤、血壓升高者。配方:冬瓜皮500克、青魚250克,食用油、調味品各適量。製法與用法:先用油將洗淨的青魚塊煎至金黃色,入冬瓜皮,加調味品燉湯。吃魚喝湯,每日2次。
(6)麻油拌菠菜:用於糖尿病性高血壓,證見胸悶、大便幹燥、血壓升高者。配方:菠菜250克,麻油、食鹽各少許。製法與用法:將洗淨的菠菜在沸水中燙3分鍾,用麻油、食鹽等進行調味,可每日三餐作菜吃。
(7)鮮芹菜汁:用於糖尿病性高血壓,證見頭痛眩暈、顏麵潮紅、易興奮的血壓升高者。配方:鮮芹菜250克。製法與用法:將洗淨的芹菜放入開水燙2分鍾,切碎、絞汁,飲之,每日2次。
(8)菊花飲:用於糖尿病性高血壓,證見頭暈、目赤、血壓升高者。配方:菊花或野菊花5~10克。製法與用法:將菊花煮沸3~5分鍾,代茶飲之。
(八)糖尿病性高血壓的預防
(1)常規控製糖尿病,使血糖控製在正常範圍或接近正常。
(2)定期測量血壓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高血壓,防止出現並發症。
(3)適當休息,避免情緒不良,戒煙和少飲酒等。
(4)合理安排生活;飲食宜清淡、少油鹽;多吃蔬菜和豆製品。
(5)肥胖的糖尿病病人要嚴格控製每日總熱量的攝入。
(九)糖尿病性高血壓與補鈣
缺鈣是發生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大量調查研究顯示,在山區和農村的居民中,高血壓的發病率明顯低於城市居民,分析其原因原來是因為山區和農村居民多飲用山泉水或地下水,這些水的鈣、鎂礦物元素含量較高,而城市自來水水源多為經淨化處理的地表水,其中鈣、鎂礦物元素含量低的緣故。
補鈣為什麼有控製高血壓作用呢?實驗發現人的甲狀旁腺分泌的一種多肽類物質,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收縮而使血壓升高,該物質被稱為“致高血壓因子”。補充鈣可以抑製甲狀旁腺分泌的這種致高血壓因子。科學家曾測定經常堅持補鈣者的血液中的致高血壓因子含量甚微,甚至為0。而缺鈣人群血液中的致高血壓因子明顯偏高。更值得糖尿病病人重視的是,糖尿病病人隨著尿糖的排出,鈣的丟失相當嚴重,所以糖尿病病人更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和骨折等。也就是說糖尿病病人比一般人更應該注意補充礦物元素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