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藝術的傳播取向是藝術的本質特性。可以說,人類的藝術自誕生之初便擁有著傳播的取向——一種關懷他者的情結。首先,藝術創作是一種麵向他者的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家們通過藝術的審美創意途徑,探尋客體世界中具有審美價值的東西,發現生活世界中的“缺失者”,進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其次,藝術作品是一種向人世間敞開的感性文本,在大地之上,呈現著召喚他者的審美指向。再者,藝術鑒賞是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它不僅使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得以現實的呈現和實現,同時也使藝術接受者走上了藝術越界的途徑,藝術使人成為人,使人超越自我。因此,傳播取向不僅是人類藝術與生俱有的內在本質,而且也體現在藝術活動的各個領域。

大眾傳播時代以來,印刷、電子、網絡、移動通訊等各種傳播機構相繼地參與並推動著藝術的公共傳播活動。這些傳播機構不僅為人類藝術提供了一係列麵向受眾的傳播通道,而且也在藝術作品的製作、複製和傳遞的過程中,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傳播的文化媒介人,生產再生產出形式多樣、規模龐大的藝術傳媒文本,進而在公共領域內建構起現代文化場域,並在文化場域和經濟場域的結構性重組和分化中開發了文化創意產業。於是,藝術傳播正在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的熱點課題,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者們從各自的研究領域中觸及藝術傳播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然而遺憾的是,從事藝術學和美學的研究者往往隻是從藝術的傳受關係中探討既有藝術作品的公共傳播。這種研究的局限性表現為,它隻是把藝術傳播視作傳統的藝術活動的現象,並將其限定於完成後的藝術作品的公共傳遞與大眾接受的關係之中,而沒有看到藝術傳播是藝術自身的質的規定性,沒有能夠將藝術作品的生產再生產活動納入研究範圍,因而不可能從藝術傳播的原理上,全麵地探討藝術傳播的社會實踐活動。由於受到學科視野上的局限性,傳統的藝術學和美學理論已經無法應對和闡釋藝術傳播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藝術傳播的理論,進而建設一門藝術傳播的專業學科。

誠然,創建藝術傳播的理論和學科,旨在為應對藝術傳播的問題提供一種新的學科理論視野。而藝術傳播學的建設則需要一定的理論和方法的資源。所以,本書作者力圖從文藝學、藝術學、美學、傳播學、符號學等學科和文化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中,摘引出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原典導讀的方法,介紹和概述有關藝術傳播的理論和方法,並將這些相關的理論和方法納入到藝術傳播的學科框架內,加以梳理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