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學而第一(上)(1 / 3)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今譯孔子說:“學了能按時溫習和練習,不是很快樂嗎?”

張居正講評學,是仿效。凡致知力行,皆仿效聖賢之所為,以明善而複其初也。習,是溫習。說,是喜悅。孔子說道:“人之為學,常苦其難而不悅者,以其學之不熟,而未見意趣也。若既學矣,又能時時溫習而不間斷其功,則所學者熟,義理浹洽,中心喜好,而其進自不能已矣,所以說不亦說乎!”

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今譯“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是令人愉快的嗎?”

張居正講評朋,是朋友。樂,是歡樂。夫學既有得,人自信從,將見那同類的朋友皆自遠方而來,以求吾之教誨。夫然則吾德不孤,斯道有傳,得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暢可樂,莫大乎此也。所以說不亦樂乎!

原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譯“別人不了解我,我能夠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君子嗎?”

張居正講評慍,是含怒的意思。君子,是成德的人。夫以善及人,固為可樂,苟以人或不見知,而遂有不樂焉,則猶有近名之累,其德未完,未足以為君子也。是以雖名譽不著而人不知我,亦惟處之泰然,略無一毫含怒之意。如此則其心純平為己,而不求人知,其學誠在於內,而不願乎外,識趣廣大,誌向高明,蓋粹然成德之人也。所以說不亦君子乎!夫學,由說以進於樂,而至於能為君子,則希賢希聖,學之能事畢矣!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今譯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但是經常冒犯上級的人,非常少見;從不冒犯上級,但是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未有過。”

張居正講評有子,是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善事父母,叫做孝;善事兄長,叫做弟。犯,是幹犯。鮮,是少。作亂,是悖逆爭鬥的事。有子說:“天下的人莫不有父母兄長,則莫不有孝弟的良心。人惟不能孝弟,則其心不和不順,小而犯上,大而作亂,無所不至矣。若使他平昔為人,於父母則能孝,盡得為子的道理,於兄長則能弟,盡得卑幼的道理,則心裏常是和順,而所為自然循禮,若說他敢去幹犯那在上的人,這樣事斷然少矣。”夫犯上,是不順之小者,且不肯為,卻乃好為悖逆爭鬥大不順的事,天下豈有是理哉!夫人能孝弟而自不為非如此,可以見孝弟之當務矣。

原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今譯“君子會專心致力於根本事務,根本確立了,道也就形成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才是仁道的根本啊!”

張居正講評務,是專力。本,是根本。為仁,是行仁。有子又說:“天下之事,有本有末,若徒務其末,則博而寡要,勞而無功。所以君子凡事隻在根本,切要處專用其力。根本既立,則事事物物處之各當,道理自然發生,譬如樹木一般。”根本牢固,則枝葉未有不茂盛者。本之當務如此。則吾所謂孝弟也者,乃是行仁之本與。蓋仁具於心,隻是惻怛慈愛的道理,

施之愛親敬長,固是此心推之仁民愛物,亦是此心,人能孝弟,則親吾之親,可以及人之親,長吾之長,可以及人之長,至於撫安萬民,養育萬物,都從此充拓出來,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則行仁之本,豈有外於孝弟乎!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矣!《孝經》孔子說:“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此天子之孝也。”有若之言,其有得於孔子之訓歟?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擺出一副偽善的臉孔,這種人幾乎就不具備仁義了。”

張居正講評巧,是好。令,是善。鮮字,解做少字。仁,是心之德。孔子說:“辭氣容色,皆心之符,最可以觀人。那有德的人,辭色自無不正。若乃善為甘美之辭,遷就是非,便佞阿諛,而使聽之者喜,這便是巧言。務為卑諂之色,柔順側媚,迎合人意,而使見之者悅,這便是令色。這等的人,其仁必然少矣。”蓋仁乃本心之德,心存,則仁孝也。今徒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則心馳於外,而天理之斫喪者多矣,豈不鮮仁矣乎!然孔子所謂鮮仁,特言其喪德於己耳。若究其害,則又足以喪人之德。蓋人之常情,莫不喜於順己,彼巧言令色之人,最能逢迎取悅,阿徇取容,人之聽其言,見其貌者,未有不喜而近之者也。既喜之而不覺其奸,由是變亂是非,中傷善類,以至覆人之邦家者,往往有之矣!夫以堯舜至聖,尚畏夫巧言令色之孔壬。況其他乎!用人者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