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蝦、河蟹、育珠蚌、牛蛙(1 / 3)

青蝦爛鰓病

青蝦鰓部由於溶氧不夠高,汙物多等原因,引起的疾病。

症狀和診斷鰓絲發黑,局部黴爛。

防治措施用2卯01漂白粉全池(箱)潑灑,療效較好。

青蝦紅停病

操作不善引起的一種魚病。

發病規律多數發生在投苗,除野選捕後1~3天後出現。

症狀和診斷初期病蝦尾柄色澤變紅,隨後擴大至整個腹部。

防治措施藥物無明顯療效,在操作過程中動作要輕,帶水作業,不得使蝦疊壓,盡量保證蝦體的完整,不受損傷。

羅氏沼蝦蝦殼病

甲殼質分解細菌侵襲,引起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症狀和診斷蝦殼有黑色區域,細菌能迅速通過表皮進入體內,引起內部損傷。

羅氏沼蝦纖毛蟲病

累枝蟲等纖毛蟲類附生於羅氏沼蝦體表,鰓等處,感染嚴重的疾病。

症狀和診斷病蝦煩躁不安,頻頻遊動,妨礙攝食鰓部寄生,引起死亡。

羅氏沼蝦黑鰓病

鐮刀黴菌感染引起。

羅氏沼蝦黴菌病黴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

症狀和診斷病蝦開始在尾部及其附肢基部有白色透明小白點,繼而蔓延擴大造成死亡。

河蟹纖毛蟲病

聚縮蟲、獨縮蟲、累枝蟲等寄生於蟹的附肢上引起。

發病規律放養密度大,水中有機質含量過高,此病較常見。

症狀和診斷外觀可見蟹體長滿許多棕色或黃綠色絨毛。反應不靈敏,行動遲鈍。鏡檢可見體表、河蟹細菌性病蟹體受細菌感染,使組織破壞,導致死亡的疾病。症狀和診斷河蟹內髒受損。

防治措施鉺料中加少量土黴素或大蒜。

河蟹水黴病

受傷河蟹被水黴感染引起的一種疾病。

症狀和診斷河蟹體表及附肢尤其在傷口周圍有白色棉毛狀菌絲。行動呆滯,食欲減退,導致死亡。

防治措施用十五萬分之一孔雀石綠浸洗治療。用孔雀石綠全池潑灑。用3%食鹽液浸洗5~10分鍾。

河蟹蛻殼

不遂河蟹由於感染疾病無力蛻殼或在生長過程中可能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所致的疾病。

症狀和診斷在蟹的頭胸部與腹部出現裂痕,病蟹周身發黑,最後死亡。

防治措施對症下藥,先治療其他疾病。用生石灰全池潑灑。用蟹殼或禽蛋殼碾碎拌入飼料中投喂。

河蟹幼體曲弓反背病

幼體培育中常見的病症,病因尚不明了。

症狀和診斷幼體腹部出現褐色塊斑,胸道無食物,尾部向背彎曲至頭部,造成死亡。

防治措施施用土黴素定期消毒培育池水體。

爛鰓病

嗜水氣單孢菌引起的細菌病。

發病規律4~9月均可發病,流行高峰期在5~7月,水溫25~30℃。症狀和診斷鰓絲糜爛,殘缺不一,呈淡紫色,有大量粘液;兩殼張開後無力閉合,閉殼肌彈性差。

鰓炎病

原體為各類原生動物,蝸類幼蟲等。由蟲害寄生引起創傷,可伴隨細菌感染,產生並發症。

發病規律4~9月,流行適溫症狀和診斷鰓的局部炎症,有的附有泥汙,較大的病原體肉眼或放大鏡可清晰分辨。

腸胃炎

細菌引起的疾病,目前正在進行病因和病理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從病蚌中分離出並定名為點狀產氣單孢菌的致病菌。在水溫較高,水質較肥,缺氧飽食條件下,易誘發致病。

發病規律流行於4~10月,以5~7月較重。

症狀和診斷發病初期,蚌殼出水管噴水無力,兩殼微開,蚌體內有大量粘液流出。斧足殘缺糜爛,胃腸道無食物,嚴重時閉殼肌完全失去功能。用手觸及病蚌腹緣,有輕微的閉殼反映,隨即鬆弛;斧足多處殘缺,少數病蚌的腸道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兼有腹水。

防治措施一般可使用2~4%食鹽水浸洗蚌體,或用生石灰每畝10~15公斤化水後潑灑養蚌水域。用1船~254的鹽酸四環素或氯黴素注射液,每隻蚌注射1~2毫升;病重的個體,可加氫化可的鬆合劑(每毫升注射液加50~100微克)。再放到痢特靈藥液中浸泡20~30分鍾,最後放到經過消毒的水池中吊養。用2%的金黴素藥液加葡萄糖酸鈣注射液,每蚌1~2毫克,打入肛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