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疽
鼻疽杆菌引起的馬、騾、驢的一種傳染病。臨床特征是在鼻粘膜、肺和皮膚或其他實質髒器中形成特異的鼻疽結節、潰瘍和疤痕。人也感染本病。
發病規律菌原為鼻疽杆菌,革蘭氏染色陰性,需氧菌,對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強,幹燥1~2周死亡,煮沸幾分鍾就可殺死。3%來蘇兒及氫氧化鈉等消毒液,都能將其殺死。在自然情況下,馬屬動物都易感。常接觸鼻疽病畜、病料的人,因防護和消毒不嚴而發生感染。開放性及活動性鼻疽病畜,是傳染的主要來源。存在於鼻疽結節和潰瘍中的病原菌,可隨鼻液、氣管和皮膚潰瘍分泌物排出體外,汙染各種飼養管理用具、草料、飲水,經消化道和損傷的皮膚而引起感染,無季節性。
症狀和診斷潛伏期數周至數月。據病菌侵害部位不同,可分為鼻腔鼻疽、皮膚鼻疽和肺鼻疽。前兩種經常向外排菌,又稱開放性鼻疽。鼻腔鼻疽(俗稱吊鼻、病初鼻粘膜潮紅腫脹,鼻腔流清涕或粘液性鼻液,鼻粘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結節,呈黃白色,周圍繞以紅暈,結節中心迅速壞死、破潰。多數潰瘍互相融合,可達指甲大,流出帶臭味的膿性鼻液。當病馬的機體抵抗力增強時,鼻粘膜的潰瘍愈合,臨床症狀減輕,逐漸變為慢性鼻疽。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病變可迅速擴大而加深,甚至蔓延整個鼻腔。嚴重時可侵害鼻軟骨,造成鼻中隔穿孔,往往死亡,下頜淋巴結初期微熱、腫脹、有痛感、表麵不平,後期為無痛、不活動的硬腫。
皮膚鼻疽(俗稱飛鼠或鼠瘡):多發生在四肢(尤以後肢多見),其次是胸側和腹下的皮膚上或皮下。局部出現炎性腫脹,進而形成大小不一的硬固結節,結節破潰,形成潰瘍,如噴火口樣,潰瘍底呈黃白色,不易愈合。結節和附近的淋巴結腫大、硬固,粗如繩索,沿索狀腫形成許多結節,呈串珠狀。發生於後肢的鼻疽,往往由於皮膚高度肥厚,皮下織增生,使後肢變粗,出現跛行。肺鼻疽:體溫升高,呈馳張熱,咳嗽,逐漸消瘦,易疲勞,結膜潮紅或黃染,皮下浮腫。
聽診肺泡音減弱或消失,有羅音。叩診呈半濁音、濁音。呼吸困難,有的出現痙攣性咳嗽。開放性鼻疽診斷是根據鼻腔、皮膚等處有無結節、潰瘍,頜下淋巴結是否硬腫,有無鼻液、呼吸困難、咳嗽,腹下、四肢等處有無浮腫等症狀進行診斷。變態反應診斷,常用鼻疽菌素點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