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 / 3)

3.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尊嚴一個“騙局”帶來的孩子進步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然後,他們以讚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老師。

8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複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

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他們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他們通過“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雖然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藏在內心深處,但掩飾不住的熱情仍然通過眼神、笑貌、音調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實際上他們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奮發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管中蕩漾,於是他們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這個令人讚歎不已的實驗,後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對於“皮格馬利翁效應”人們的認識基本停留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的基礎上,我覺得更為深層次的應當是讓孩子感受到了尊嚴。

很多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經常出現諷刺、挖苦、謾罵等方式,其結果怎樣呢?家長應該都深有感觸,往往對孩子火發得越大,收到的教育效果越差。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對被教育者毫無尊重,侵犯到了被教育者的尊嚴,都不可能起到好的效果。

不懂得尊重孩子、維護孩子尊嚴的家庭教育隻會帶來兩種後果:

第一種結果是孩子被壓製為一個毫無尊嚴感的人。這部分孩子在家_長長時間的責罵和打擊下慢慢地就會變得很“皮”,他們會想:“反正父母都不把我當人看了,我又何必在乎自己呢?”於是,更加以消極頹廢的方式來麵對一切,越來越不把自己當一回事。很多孩子之所以走向吸毒、自殘甚至是自殺就與父母教育方式不當、不懂得維護孩子尊嚴有密切關係。

第二種結果是孩子在被壓製後變成一個心理扭曲、很凶狠的人。長時間的尊嚴壓抑會使得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尊嚴,也沒人維護過我的尊嚴。這種孩子在生活中會表現出明顯的抑鬱狀態,一旦與誰發生衝突便往往以極端方式進行報複,最終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很多孩子最終走向暴力犯罪就與生活中尊嚴被壓抑而導致心理扭曲有很大的關係。當年雲南大學馬加爵殺人的案例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在我看來,馬加爵之所以最終變成一個如此殘忍的殺人犯,根源就在於其尊嚴長期被壓抑所致,隻是,他的壓抑是他自己造成的,而非父母所致而已。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本著尊重孩子這一點,切不可去傷害孩子的尊嚴。

4.護短是對孩子錯誤的鼓勵我曾經在年級上看到這樣一個學生:作業經常缺交,上課也經常搗亂。後來,班主任把他的家長叫來談話,告訴家長孩子的情況。

可這位家長卻說:“我的孩子說了,你經常打擊我的孩子,讓他已經不想讀書了。所以,他才不做作業。”

作為這個班的科任老師,我非常清楚這個孩子的表現,也很清楚這位班主任的為人和處事風格,這位文靜的班主任不是那種會打擊孩子的人,而這位孩子也的確是在學校裏麵問題百出。隻可惜家長沒有做任何調查了解就相信孩子的話,反而說是老師的錯。我們看到這位家長咄咄逼人的架勢,而文靜的班主任百口莫辯,就過去跟這位家長講了他孩子的情況,可他卻說是老師聯合起來要對付他兒子。

後來,這位孩子一直以為有家長給他撐腰,沒事,於是問題越來越多,到了後期已經根本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了,老師完全無法教育。直到有一天,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幕,這位孩子居然跟家長在走道上大打出手,淪為標準的“半獸人”。

像這樣的孩子,可以說完全是被家長給毀掉的,家長最後也自食其果。很多時候,孩子會向家長掩飾自己的問題,告老師的狀,本來老師隻是正常的批評,但他們卻說老師打壓他。如果家長不加調查地就帶著孩子去找老師的麻煩,這就會縱容孩子的錯誤,還會使得孩子以你為靠山,天天與老師作對,一個天天與老師作對的人何談尊嚴?又怎會讓其他人感受到尊嚴?也難怪孩子最後成了“半獸人”。

5.把握好教育分寸在教育的過程中還要教會孩子把握好分寸,認識到尊嚴與過於敏感完全是兩回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懂得根據不同情境進行調控,否則,孩子尊嚴感太過,也會形成作繭自縛,反而容易出現如下問題:

其一:隻聽得進“甜言蜜語”,聽不進“逆耳忠言”。尊嚴感太強的孩子往往習慣於別人對自己的讚美和表揚,而批評的話則很難聽得進去,甚至會對批評自己的人產生抵觸或敵意。

其二:很容易產生“一山不容二虎”的情況。尊嚴感太強的孩子往往很難接受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孩子,從而造成缺乏與這類孩子的合作意識,甚至還會產生“既生瑜,何生亮”的嫉妒心理。

其三:輸不起。尊嚴感太強的孩子很難坦然麵對失敗,容易出現失敗後一蹶不振的情況。

其四:很容易走向“自負”或“自卑”的兩個極端。尊嚴感太強的孩子對比自己差的孩子往往很有優越感,遇事也往往掉以輕心,表現出自負的一麵;但在比自己強的對手麵前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輸了以後又會更加自卑。

所以,為防止孩子尊嚴感過強的問題,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尊嚴教育時,要注意把握兩個原則:

其一:不能拿“放大鏡”看孩子的成績。孩子有成績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也需要表揚,但如果不能客觀評價,不懂讓孩子從成績中看問題和不足,就會使得孩子形成過度的尊嚴感。所以,家長在麵對孩子成績的時候一定要客觀看待,不能放大。

其二:表揚“成績”不如表揚“態度”。如果僅僅關注孩子的成績並加以表揚,那麼同樣會使得孩子漸漸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從而形成過度的自尊感。所以,表揚成績不如表揚孩子之所以能夠取得成績的原因,如孩子對事情的態度和做事的方法,然後再給孩子鼓勵。這樣才能使孩子不會太在乎自己的成績,而是在乎怎樣才能取得成績,孩子也才會進一步提高,也才會使得孩子更懂客觀地看待自己,而不易走向尊嚴感過度的極端。

6.切勿惡語相向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頭熊在與同伴的搏鬥中受了重傷,它來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守林人看它可憐,便決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為熊擦去血跡,包紮好傷口並準備了豐盛的晚餐給熊享用,這一切令熊無比感動。

臨睡時,由於隻有一張床,守林人便邀請熊與他共眠。就在熊進入被窩時,它身上那難聞的氣味鑽進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從來沒聞過這麼難聞的味道,你簡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蟲!”

熊沒有任何語言,當然也無法入眠,勉強地挨到天亮後向守林人致謝上路。

多年後一次偶然相遇時,守林人問熊:

“你那次傷得好重,現在傷口愈合了嗎?”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傷痛我已經忘記,心靈上的傷口卻永遠難以痊愈!”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一樣,如果不注意言語的分寸,就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尊嚴,甚至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像這樣的傷害遠遠超過對孩子身體的傷害。

總之,隻有教會孩子把自己當人看,也把別人當人看,才能真正寫出一個大大的“人”字,這正是尊嚴教育的秘訣所在。

秘密十八:“狠”一點孩子才能學會飛翔(自立教育)我們總習慣於對孩子的一切都不放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怕這怕那、嗬護備至,甚至恨不得把孩子的一輩子都安排好,讓孩子不受一點點的傷害。可教子成功的家長們卻說:

“懂得放手的愛才是大愛。”

“狠心”的鷹媽媽要說這世間的媽媽,論“狠”的話,“鷹媽媽”肯定名列其中,可能排名還靠前。

“有多狠?”

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鷹媽媽”便把巢穴裏鬆軟的鋪墊物全部扔出去,這樣,幼鷹就會被樹枝上的針刺紮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邊緣。而此時,“鷹媽媽”就把它們從巢穴的邊緣趕下去。

“還真夠狠的,就不怕孩子被摔死嗎?”

是我們多慮啦!當幼鷹開始往穀底下墜時,突然拚命地拍打起翅膀來,阻止自己繼續下落。居然飛起來了。唉,完全是虛驚一場!

幼鷹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生存的基本本領——飛翔。

反觀我們自己又有多少像“鷹媽媽”對其孩子一樣對待自己孩子的呢?更多的倒是像“雞媽媽”,自打孩子出生以來,便罩在自己的翅膀之下,形影不離,恨不得讓孩子退回到蛋殼裏麵去。

豪門未必出敗子都說“豪門出敗子”,其實不然。連戰、董建華、何厚鏵哪個不出生於豪門?哪個沒有成就?哪個是敗子?李嘉誠沒有出生於豪門,但其子也該算出生於豪門了吧?李嘉誠成功,其子不也同樣有出息?就不再一一列舉了。從現實情況來看,豪門出身的很少是敗子,反倒大都有所成就,而且是有大成就。

豪門總注重對子女的教育,所以,孩子往往都有很高的知識文化水平,同時,豪門更注重孩子貴族氣質的培養,所以,孩子大都很有修養。怎麼能說豪門出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