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1 / 3)

到隆子縣調研散記

2008年4月30日,常德市第五批援藏幹部張海卿、何書元、羅永慧等同誌分別在拉薩和山南澤當鎮辦完事後邀請我去隆子縣調研,說實在話,我當時一直很猶豫,主要是到隆子縣中途要翻越兩座5000米以上的高山,而且翻山時肯定會引發頭痛、嘔吐等高原反應,況且隆子縣我曾因帶隊采訪去過一次。老鄉加戰友情誼深厚,實在拗不過他們,正好趕上五一節放假三天,晚上我便與他們一道前往。

山南澤當鎮距隆子縣約150公裏,我們乘坐的吉普車在雪域高原的夜空裏一路狂奔。吉普車穿越西藏古文明的搖籃、藏民族的發祥地、素有西藏糧倉美譽的雅礱河風景區,經過昌珠寺、雍布拉康等西藏著名景點,這裏有高原春天的田園牧場、河穀灘地、高山植被;有神山聖洞,曆史古跡和古樸的民風民俗,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於一體,構成了一幅神秘、古樸而又壯麗的畫麵。我順勢打開車窗,一陣春風吹來,涼爽又舒適,真令人心曠神怡。

30分鍾後,我們乘坐的吉普車開始爬高,一直到達亞堆紮拉山頂,它是我們要翻越的第一座山。該山海拔6635米,山上終年積雪不化,形成冰川,宛如巨大的水晶宮殿,被周圍5000米以上的山峰高高托起。此時山上開始下雨,緊接著大雪紛飛,吉普車載著我們在狹長的國道上艱難行進。據說,亞堆紮拉山是雅礱兒女的母親河雅礱河的發源地。遠眺夜空中的亞堆紮拉雪山,就像一把鋒利的寶劍橫空出世,捍衛著雅礱大地,氣勢十分壯觀。亞堆紮拉雪山下麵是一片廣闊農田,阡陌交錯,在高原明亮的月光下,一派生機盎然,有綠綠蔥蔥的青稞、小麥,有吐著翠綠嫩芽的油菜,有藏族同胞的歡快歌聲,還有成群歸家的肥壯牛羊。

一個小時後,我們到達第二個山峰。雪越下越大,寒氣逼人,雪滑路窄,山上早已沒有行人和車輛。隻見路旁瑪尼堆上飄揚著五顏六色的經幡,在一鐵柱樹立的標誌牌上寫著“雪布達拉山海拔5102米”。同車好友告訴我,這座山就坐落在隆子縣境內,是當地藏族同胞心中的神山。常年積雪不化的冰峰,挺立在蒼茫的雪域高原。融化的雪水沿小溪而下,滋養著廣闊的大草原。吉普車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兩座高山上行駛,蜿蜒四十公裏的車程,我們一路領略到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自然風光。

翻越了這座山,我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特別是我的反應較為強烈。先是一陣頭痛,緊接著是強烈的胸悶並伴隨著嘔吐狀,我盡量保持平靜,仰著頭閉著眼。看到我呈現的痛苦狀,在山下的一個僻靜處,司機把車停了下來。我趕緊下來走了一陣,此時兩條腿怎麼也不聽使喚,不停地打戰,就好像喝醉了酒一樣,我想小便,但怎麼也解不出。在車上我一直在想,我一年最多也就來了那麼幾回,而我們常德市的援藏戰友們為爭取資金、跑項目,他們一年不知要跑多少回,他們中有的同誌身體也不怎麼好,他們的確不容易啊,我真的從內心裏佩服他們。

通過近兩個小時的顛簸,我們到達邊境檢查站。這裏的海拔隻有3800米左右,與澤當鎮差不多,我感覺舒服了一點。因事先已給邊檢站的負責人打了電話,我們很順利地通過了檢查站,吉普車繼續往隆子縣城駛去。隆子縣有其特殊的地貌,坐落在兩麵環山的狹長平原上。兩邊的山上和這個狹長的平原地帶幾乎看不到石頭,全部是土山、土地。藏族同胞的房子式樣與其他地方沒有多少區別,但它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純粹用土壘起來的。這和山南地區別的地方用石頭壘牆有所不同。一路上,不斷看到有因為各種原因已經廢棄的斷牆殘垣突兀地立在那兒,讓人陡生一種身處西域的滄桑和荒涼。吉普車在這個狹長地帶又行了5公裏,逐漸覺得周圍的燈光和房子多了起來,看來我們已經順利到達隆子縣城。

隆子藏語意為“萬事順利,實力雄厚”的意思。下車後,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夏業清同誌告訴我,隆子縣有兩個地方值得關注:一是1959年達賴集團暴亂失敗後,達賴等人從拉薩逃離西藏,出境的最後一站就在隆子。當時,達賴集團還在隆子縣紮熱鄉建立了臨時政府抵抗中央政府。每到隆子,大家幾乎對每位到這裏的客人都要講這段曆史,以期引起人們對隆子縣的重視;二是全國最小的鄉在隆子。隆子的玉門鄉在1997年以前隻有3口人,實際上就是一家人。父親桑傑曲白是鄉黨委書記、母親卓嘎是鄉長,小女兒是他們唯一的鄉民。父女三人在中印邊境為祖國守護著300多平方公裏的國土。現在,桑傑曲白已經去世了,玉門鄉也增加到7戶27人。我原準備利用這次假期到玉門鄉去看看,聽說要十多個小時的路程,而且還有大雪封山,看來隻能留下遺憾了。

到達駐地後,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每位援藏幹部低矮幹燥的不足5平方米的房間裏,擺放著一些生活用品和各種書籍,床鋪是由幾塊板子拚湊而成的,上麵的床單和被子很是單薄,據說蜈蚣和短尾巴藏鼠經常光顧。房間裏既沒有衛生間也沒有水,洗澡要到外麵的賓館裏去,這裏就是常德第五批援藏隊員們臨時的家。在隆子縣我還了解到,這裏是我省四個援助縣中是海拔最高,路程最遠,生活工作條件最艱苦的邊境高寒縣。聽援藏戰友們講,剛來之時,大家氣候不適,高原反應嚴重,真有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

今年3月中旬,他們根據西藏特殊社會局勢的需要,聽從組織召喚,中止休假提前返藏,並積極投身工作。縣委書記華學健同誌正月初十參加完山南地委經濟工作會議後就沒有回省,他克服生理生活上的重重困難,馬不停蹄到隆子縣安排今年全年的工作。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夏業清同誌進藏後心跳頻率很快,通過一星期吊針仍不見好轉,在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才勉強到澤當鎮治療。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張海卿同誌,副縣長何書元同誌和建設局局長羅永慧同誌均有流鼻血、胸悶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但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顧不上自己的身體,一進藏便投身於自己的工作。這些援藏戰友到西藏後吃糌粑、唱藏歌,與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他們的娛樂方式是打乒乓球或看電視,隊員們有時才能吃到不怎麼新鮮的缺乏維生素的青菜,吃著高壓鍋煮出的不太熟的米飯,喝著不到70℃的“開水”,開始了日複一日的工作。盡管駐地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們從未叫苦叫累,始終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情緒,守衛著祖國的西部邊疆。他們的事跡的確平凡而偉大,我真為他們而感到驕傲。

5月1日上午,我和其他幾位援藏戰友在縣城走了一圈。感覺這裏人氣較旺,整個縣城依山傍水,景色尤為秀美。縣城規劃得非常合理,建築也都異常漂亮,可以說是我到西藏所到過的最漂亮、最具有現代氣息的小縣城。看到這座美麗的縣城,我不禁感慨萬千。這裏包含了常德人民十多年來的鼎力支持,凝聚著常德市五批援藏幹部的辛勤汗水和無私奉獻。自從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常德市共選派5批共32名援藏幹部赴西藏隆子縣工作。可以說,援藏十四年,是隆子經濟快速起飛的十四年,也是隆子社會全麵進步的十四年,更是隆子大局和諧穩定的十四年。常德市十四年累計投入近3000萬元資金扶持隆子發展,先後建成了山南地區標準最高的縣級電視台,建成了全地區一流的縣委機關院落和縣級中學,行署所在地澤當至隆子公路全線貫通,當初鄉鄉通公路、通水電、通電話的“三通”夢想基本實現,各項基礎條件大為改善,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明程度不斷進步,形成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良好局麵,為全麵建設“平安隆子、小康隆子、和諧隆子”打下了堅實基礎。

隆子縣平均海拔4000多米,空氣稀薄,條件艱苦,農牧民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基礎條件和文明程度與內地有很大的差距。2007年7月,常德市第五批援藏幹部初進隆子,他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但是他們勇敢地挑起援藏這副重擔。在縣委書記華學健同誌的帶領下,常德市第五批援藏幹部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孤獨寂寞的心理障礙,精誠團結,相互支持,與隆子縣幹部群眾一道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他們意氣風發、幹勁衝天,力爭不辜負常德人民的期望,把隆子縣建設得更加美好。

他們中的領頭人縣委書記華學健同誌,本是湖南省第四批援藏幹部,為了建設更加美好的隆子,組織上要求他留下來繼續再幹三年,他克服了一切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愉快接受了組織上的安排,成為湖南省第五批援藏幹部的一員。在他的帶領下,未來兩年,隆子縣將大力實施“五縣戰略”,推行“三化進程”,實現富民強縣目標。即:生態立縣、科教興縣、項目強縣、產業富縣、開放活縣,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按照這一思路,將突出抓好“一街兩廠、一區一環”建設。一是爭取湖南省援藏資金,上馬隆子縣新巴小康示範社區;二是爭取援藏資金和上級投資,建設隆子縣職業教育中心,提高農牧民脫貧致富技能;三是依托資源優勢,抓好特色資源開發,繼引進華鈺礦廠後,再引進“玉峰礦業公司”;繼續搞好藏毯加工業,在縣城裏辟出一塊藏毯加工的基地,實現牧產品的深加工,農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促進農牧民的持續增收;加快發展隆子河穀綜合開發區,重點抓黃牛改良工作,繼續加大人工種草、成片開發、退耕還草、庭院種草的力度,解決草畜矛盾,搞好黃牛協會的建設。到2010年,將使隆子縣GDP收入達到3.5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元,財政收入達到800萬元,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4000元,平均年增長18%。

在隆子縣,我還專門看望了被援藏兄弟們親切地稱之為“萬哥”的萬秋生同誌。作為常德市一建公司的副總經理,他在高原上已經默默奉獻了10多個春秋。萬哥個頭不高,皮膚被西藏的陽光曬得黝黑,言語間總感覺是那樣的實在和溫暖。萬哥在西藏工作不完全是為了錢,他有著濃厚的高原情結,與援藏兄弟們和藏族同胞結下深厚的友誼。10多年來,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兄弟,每年他解決藏族同胞就業200多人。在他的帶領下,大巴珠等一批藏族同胞脫穎而出,現已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萬哥待人真誠,助人為樂,援藏兄弟們都非常樂意與他共事。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他是山南最早捐款的個體戶,同時,他還經常拿出資金接濟家庭有困難的藏族同胞。有些朋友和親屬都認為他朋友多、關係廣,到內地發展肯定比西藏好,都被他婉言謝絕。

在調研中我還了解到,隆子縣以前由於沒有幼兒園,幹部職工和農牧民的孩子都不能上學,有的隻能送到較遠的地方寄讀,給孩子的教育帶來了極大不便。對此,常德市第五批援藏幹部在充分征求教育等有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落實了100多萬元的建設資金,他們是自己設計,有些是自己施工,節約了很大一筆資金。如今,一所嶄新漂亮的現代化幼兒園縣城中心拔地而起,成了全國援藏工作的樣板工程,常德市的援藏幹部為當地做了一件大好事,得到當地幹部職工和廣大農牧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從隆子縣調研走訪回來,我感觸很深:登上高山,才覺自己渺小;深入深山,方知到基層太少;接觸援藏戰友,就能找到前進的方向。三天的體驗,時間雖然很短,對我來說是一種鍛煉,也是一種教育,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

到山西為趙專員送母親

2008年5月12日,西藏山南地區行署專員趙憲忠同誌母親不幸去世,得知噩耗,趙專員悲痛萬分。“母愛是世間最真摯的愛”。“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此時一切讚美母親的語言都似乎顯得是那樣的蒼白無力。

趙專員來山南時間不長,由於工作求真務實,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愛戴。就在最近的20多天時間裏,他還一直忙於在基層調研,其母病重半月未進粒食他也不得而知。趙母的突然離去,我想趙專員此時的心裏是最難過的。經援藏隊領導小組商定,由我陪同湖南援藏總領隊、行署副專員張漢華同誌一道立即趕往山西省榆社縣祭奠趙母。

這次正好趕上四川汶川發生裏氏8.0級大地震,全國上下正在開展大救援行動,緊急為震區人民運送物資。空中航線全麵管製,通往四川航班全部取消,通往重慶每天隻有一趟班機。通過各種關係,我們最終弄到5月14日到山西太原的兩張機票。

我們先行乘坐飛機到達重慶江北機場,然後馬不停蹄地往山西太原武宿機場趕。由於空中管製,所有的民航班機都要等四川運送傷員的直升機和運送物資的民航班機到達後才能起飛。在通往山西太原武宿機場的一架噴氣式小飛機上,我們足足等了一個半小時時間,中間還停留山西運城機場加油,於當日23時30分左右才到達目的地。在山西省委外宣辦王誌文處長的幫助下,連夜急赴距離太原120千米的晉中市榆社縣。

汽車在山西省會太原市通往長治市的高速公路上疾馳。也許山西是產煤大省的緣故,我見到拖煤的大貨車特別多,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行駛,我們於15日淩晨三點左右,才到達位於太行山深處的小城榆社縣。首次來到這座北方小城,我感到非常清冷和寂靜,遠沒有南方城市的繁華和熱鬧。在榆社縣委宣傳部孟副部長的引導下,我們順利找到了趙專員弟弟的家。此時,趙家親屬全都披著白布,陣陣哀樂聲中,他們在為逝去的親人寄托無限哀思。聽說我們的到來,趙專員及親屬都感到很驚奇,因為他本人好不容易才於14日下午從北京繞道歸家,他嚴肅批評了我們的行動,並責怪我們說來山西事先應先向他報告。

按照當地習俗,我們簡單進行了一些緬懷禮節,分別為趙母燒了香、磕了頭,趙家親屬按照習俗分別回敬了我們,並按祭奠禮節為我們每人送了一小白布條、一小紅布條和一條紅綢緞。得知我們沒吃晚飯,趙專員一定要留我們吃飯後再走。初到山西,特別是饑腸轆轆之時能吃到地地道道的當地麵條的確是一種難得的享受。不過,作為吃慣了大米飯的南方人來說,加上老成醋的麵條的確難以入口。大約一個小時後,我們起身告辭。晚上,我們被安排在榆社縣一家條件較好的私人旅館裏,過上氧氣充足的甜美的一夜。

第二天早餐過後,我們還有幸到榆社縣化石博物館進行參觀。在博物館講解員告訴我們,榆社縣素有“化石之鄉”的美稱。該縣境內豐富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填補了人類距今500萬至200萬年前生物進化的空白,代表著距今600萬至100萬年地球曆史的重要階段,在我國及世界古哺乳動物研究方麵占有特殊的地位。

化石,俗稱“龍骨”。講解員介紹說,榆社縣的14個鄉鎮、336個村中就有10個鄉鎮、165個村的土地下蘊藏著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占全縣總麵積的50%左右。據說美國考古學家、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德納斯·埃特勒在對該縣境內多次考察後,作出了“該縣豐富的化石資源,必將使得這兒成為古生物學研究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