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戀愛婚姻的心理博弈(1 / 3)

愛情與婚姻需要真情,也需要經營。對此,網絡上曾流傳過這樣一段話:要了解,也要開解;要道歉,也要道謝;要認錯,也要改錯;要體貼,也要體諒;要接受,也要忍受;是寬容,而不是縱容;是支持,而不是支配;是慰問,而不是質問;是傾訴,而不是控訴;是難忘,而不是遺忘;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是為對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對方諸多要求。這段話雖然看似囉唆,但蘊藏著無窮的哲理。

熱情之後,需要理智對待

俗話說:情人眼裏出西施。為什麼情人眼裏會出西施?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原因其實很簡單,身處熱戀中的男女被愛情衝昏了頭腦,甚至有些情侶在互相並不了解的情況下,僅憑第一印象就與對方墜入愛河。沒有理智做基礎的愛情,在熱情逐漸冷卻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彼此還存在很多的差異。

如今的社會生活節奏飛快,閃婚閃離的現象也層出不窮。而仔細剖析這種現象的成因就會發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當我們真正與自己心儀的對象在一起,卻發現他們並沒有想象中的完美時,心裏就產生偏差,繼而就會同對象產生矛盾,最後導致分手。

一個青年與一個女孩相親,兩人可以說是一見鍾情,他們互相都感覺對方就是自己尋覓好久的另一半。結果在相識三天後就舉辦了訂婚儀式。

訂婚後的第二天,女孩便隨著青年去了他打工的城市,開始同居生活,一個月後,女孩就懷孕了,又過了一個月,他們舉行了婚禮。

但是,兩個月後,他們離婚了。因為,婚後生活與浪漫之戀大相徑庭。酸甜苦辣四味俱全,戀愛時兩人的生活打理基本上都是父母的事,而婚後生活中的大小事都需親自打理,這讓他們的矛盾自然多起來。

女孩一直沒有固定的工作,結婚後更是不想工作,幹什麼活都怕累、怕煩,起初,戀愛時的激情能夠彌合這些小爭執,慢慢就不行了。結婚以後,女孩並沒有急著出去找工作,而是待在家裏,不是打遊戲就是找朋友出去玩。他們倆從來不自己做飯,結婚前,都是父母包辦,結婚後他倆天天買外賣吃。青年下班的路上又累又困,一想到辛苦賺錢是為了她,而她從來就沒讓他吃上熱湯熱飯,天天吃外賣,心裏就堵得慌。

就這樣,青年拿著離婚證書回到了父母家中,那個懷的孩子,隻能打掉。

我們要知道,對待愛情的態度,除了要在開始戀愛之時加深彼此之間的互相了解,更要在確定戀愛關係之後不斷地發現對方身上的閃光點。如果你發現你一直深愛的對方,其實根本不適合你,相信無論是對你還是對他(她)都會有很大的失落感。

一次,大劉和老馬兩個好兄弟碰在了一起,於是大劉寒暄道:“哥們兒,我真是好羨慕你的福氣啊,聽說你老婆很賢惠,而且做得一手好飯菜,家務活一個人全包,你就在家享受你的公子爺生活,真是令人羨慕啊!不像我們家那位,就知道瞎打扮,害得我隻能天天去飯館買東西吃!”

老馬搖搖頭說:“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誰不知道你老婆是個美人?每天一回家就看到天仙一樣美麗的老婆,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了,這種豔福可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呀!現在這社會,隻要有錢,還愁沒有好飯好菜吃嗎?”

對話結束後,兩人不約而同地長歎一聲,在心裏詢問自己:老婆為什麼總是別人的好呢?

情侶或夫妻之間相處久了,難免會產生厭倦的心理,覺得自己的伴侶一無是處,甚至對其討厭至極,總是覺得別人的伴侶看起來更順眼。

丈夫與妻子朝夕相處,耳鬢廝磨,時間一久,新鮮感就可能會漸漸消失,於是對別的女人充滿了新鮮和好奇。因為有距離,好比霧裏看花,朦朦朧朧,似清非清。

此外,欣賞的角度不同,也能導致這種心理。丈夫欣賞自己的妻子和欣賞別的女人所站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看妻子是站在丈夫的角度,希望自己的妻子完美無缺,勝人一籌,要“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看別的女人則大多是從朋友、同事的角度去觀察,其心理要求是不一樣的,這樣,當看到別的女人溫柔體貼、楚楚動人時,當然更感覺自己妻子缺乏風度,於是感到妻子不盡如人意。如果想要在自己的戀人身上重新找到感覺,其實有的時候很簡單,多欣賞妻子,看見妻子的長處,那麼你的生活就會更幸福。

熱情,往往是一時情緒衝動,但熱情過了,就要理智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給自己的人生塗上一抹亮色。隻有認真對待感情,理智而不盲目,婚姻生活才能幸福長久。

死心塌地,鮮花偏愛牛糞

大街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位美女身邊站著一位其貌不揚的男士,或是一位英俊瀟灑的男士的手挽著一位相貌平平的女士。有人將這種情形作了一個不客氣的比喻:鮮花插在牛糞上。那麼,為什麼牛糞偏偏會和鮮花在一起呢?

花與牛糞在外形與氣味上真的極不和諧,是高雅美豔與粗俗醜陋的鮮明對比。可是花的美豔不是渾然無成的,它需要營養、水和空氣。缺了這些,花會殘敗,凋零。牛糞雖然醜了些,卻是養分儲備豐富,綠色的生命是離不開的,隻是不悅目罷了……沒有了糞這個養料,花美又何來呢?

我們可以先做一個假設:

有三個人,A是一朵“鮮花”,B是一位“俊男”,C是一堆“牛糞”。現在是,B和C同時在追A。而“俊男”B在追求“鮮花”A的同時,也有幾個很不錯的女孩子在追求他。但“牛糞”C由於相貌差,沒有美女敢追。假定“鮮花”A,當然也是從心裏有點喜歡“俊男”B的,但由於美貌,她選擇伴侶的標準也就與眾不同,看誰追她更具有耐心,找一個更愛她的人做老公。因為她想找的是一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做伴侶。

由於“牛糞”和“俊男”大相徑庭地表現,“鮮花”在心裏的判斷結果大概是這樣的:“牛糞”更愛她,“牛糞”能保證她終生幸福,因為他對自己死心塌地,醜點有什麼關係,畢竟“俊男”還是花花心腸不可靠。她會覺得“俊男”如同一個花瓶,雖然鮮花放在花瓶裏很好看,但鮮花也會因為缺少營養而慢慢枯萎,而插在牛糞上,這種危險會很小。

誠然,在“鮮花”的心目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雖然心裏多少會有些遺憾,但是根據她選擇伴侶的標準,寧願要一個愛她的“牛糞”老公,也不要一心二用的“花瓶”做老公。說白了,過日子才是永恒的主題。因而,能好好相處過日子,也就無所謂鮮花和牛糞了。

戀愛不是做生意,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如果不能全心全意地付出,自然也不能期望收獲一份讓人滿意的愛情。相對於外表,一個人的真心實意才更有說服力。

相伴一生,不要奢求最好

在愛情的選擇上,我們都希望找到最好的那一個,但是如果總是奢求最好,奉行完美主義,你可能很難如願。

在麵對選擇時,你的選擇未必是所有結果中最理想的,但是你卻有必要保證決策過程的最優化,隻要你的選擇過程科學,結果當然也不會很差。不過人不是機器,不能用“型號”、“運算速度”、“行業標準”之類的東西衡量,人比任何機器都複雜得多。你也許會想到考試這種方式,但即使你的考題出得很不錯,也隻能反映某些素質,更不必說還有不少不能確定的因素。

按圖索驥是人們常犯的毛病,許多少男少女正是以心目中的偶像作為擇偶標準。這種標準至少有兩個問題:其一是似乎認為人也像某種高檔商品,是可以批量生產的;其二就更糟糕:如果真的享受不到,就弄個假貨自欺欺人。當然,人們都希望自己的愛人完美無缺,但如果你不學會降格以求,恐怕隻能孤獨下去。時間不會倒流,機會往往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標準過於苛刻,就會喪失許多本來可以抓住的機會。

女兒年齡漸大,還是不肯結婚,父親很是著急。女兒不以為然,說:“沒關係,海裏的魚還多著呢。”父親回答:“可是魚餌放得太久,就沒有味道了。”在愛情問題上有許多神話,人們創作這些神話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信以為真,其結果往往令你失望。最典型的一個神話就是所謂“另一半”:這世界上的男男女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另一半,而我們戀愛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那個“另一半”。這個說法挺叫人感動,但於事無補。它的意思是:有(且隻有)一個最佳答案。姑且先承認這一點,可是世界上和你年齡相仿的女人或男人有好幾億,而你所能接觸到的不過一二百人,指望從這個小的範圍找到那個“正確答案”,可能性約等於買一張彩票即中大獎的概率。如果某人把改善命運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中彩票上,我們會認為此人神經出了問題,在愛情上,道理也是一樣。

現在,假設你是一個決定要結婚的女性,但還沒有找到最好的對象,而此時,在你的社交圈裏有一百個合適的單身男子都有意要追求你,現在你要從他們當中挑選最好的一位作為你的結婚對象,怎麼做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呢?看看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也許你就能找到滿意的答案。

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曾向老師求教: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塊麥田,要求他們沿著田埂直線前進,不許後退,而且僅給一次機會選摘一束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弟子走幾步看見一束又大又漂亮的麥穗,高興地摘了下來。但是他繼續前進時,發現前麵有許多比他摘的那束大,隻得遺憾地走完了全程。第二個弟子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時,總是提醒自己,後麵還有更好的。當他快到終點時才發現,機會全錯過了,隻好將就著摘了一束。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當他走到1/3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1/3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後1/3時,他選擇了屬於大類中的一束美麗的麥穗。雖說,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束,但他滿意地走完了全程——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盡可能爭取到最好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