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之後的張孝祥和虞允文,並沒有被那崇高的權力和耀眼奪目的榮耀所迷惑。時光匆匆,三年轉瞬即逝,麵對皇帝趙昚一次又一次的誠摯挽留,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辭去官職,踏上了前往東昌府的路途。
在漫長的官場生涯以及充滿血雨腥風的征戰歲月裏,他們目睹了太多權力的明爭暗鬥、爾虞我詐,也深切感受到朝堂之上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利益糾葛。這些經曆使得他們內心疲憊不堪,對於塵世的喧囂和浮華已然心生厭倦。如今,他們隻渴求尋得一方淨土,能夠讓自己飽受滄桑的心靈找到一個可以安心休憩之所。
而東昌府,這座承載著千年曆史沉澱且擁有如詩如畫般秀麗風光的古老城市,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大地之上,散發著迷人的魅力。這裏沒有京城的繁華喧鬧,亦無宮廷的勾心鬥角,有的隻是那份與世無爭的寧靜與安詳。於是,它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張孝祥和虞允文心目中的理想棲居之地。
當皇帝趙昚得知這兩位肱股之臣執意離去時,心中雖然萬般不舍,但最終還是尊重並理解了他們的抉擇。為了表達對他們的恩寵有加,趙昚特意下令在東昌府為張孝祥和虞允文各自精心營造一座王府。這兩座王府盡管無法與皇宮的金碧輝煌相媲美,然而其建築風格獨具匠心,細節之處無不透露出精致與大氣,充分彰顯出二位王爺尊貴無比的身份地位。
這一日,風和日麗,東昌湖波光粼粼。張孝祥和虞允文相約登上遊船。遊船緩緩前行,湖麵上泛起層層漣漪。岸邊垂柳依依,繁花似錦,好一幅江南水鄉的美景。
二人在船上,擺開酒席,舉杯對飲。張孝祥望著這如畫的美景,心中感慨萬千。隻見他大筆一揮,賦詞一首:
《水調歌頭・東昌湖寄懷》
瀲灩東昌水,
波影映藍天。
畫船搖曳輕浪,
風撫柳絲綿。
遙想當年征戰,
劍影刀光如夢,
壯誌護江川。
今日得閑處,
心醉此湖間。
酒盈樽,
詩滿卷,
意悠然。
功名利祿皆淡,
心向白雲邊。
忘卻朝堂紛擾,
靜賞湖光山色,
愜意度流年。
願此逍遙境,
長駐在吾前。
虞允文接過詞稿,輕聲誦讀,不禁拍手稱讚:“孝祥吾弟,詞意深遠,既有對往昔的追憶,又有對當下的沉醉,實乃佳作。” 說罷,他也詩興大發,吟道:
《臨江仙・與孝祥同遊東昌湖》
曾挽雕弓征戰處,
煙塵消散如煙。
今朝同泛碧波船。
湖光添秀色,
心暢意如仙。
功遂身退尋靜逸,
拋開塵世繁弦。
清風明月共相憐。
與君同把盞,
沉醉不知還。
二人你一言我一語,詩詞唱和,笑聲在湖麵上回蕩。他們在這東昌湖畔,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寧靜與快樂。遠離了朝堂的紛爭,遠離了戰爭的硝煙,他們以詩酒為伴,以山水為友,度過了一段悠然自得的時光。而他們的故事,也在東昌府流傳開來,成為人們口中的傳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理想,為了家國,勇往直前,功成而不戀權,心懷淡泊,追求人生的真意。
幾天後,張孝祥遊興未盡,又來到東昌湖上,賦詞一首: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
問訊湖邊春色,
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
楊柳絲絲拂麵。
世路如今已慣,
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
飛起沙鷗一片。
(謹以張孝祥該詞作為本書的結尾詞,敬請諸位看官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