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角度來說,應試教育是一種側重於選拔人才的教育機製,並以學生的考核成績作為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這是應試教育階段容易出現“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的一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沒有幾個教師會不關心自己所教學科學生的成績,因為它直接關乎自己的切身利益,教師埋頭教學往往和其本人是否高尚無關,最後的考核成績也不絕對與教師的綜合素質成正比。經驗常常是成敗的關鍵,有時還需要些運氣,手裏抓到幾個“尖子生”,一年之業績便基本可保無憂,誰還會費力不討好地去提攜那些無關痛癢的“後進生”、“差生”、“學困生”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應試教育是一種側重於傳授知識並考查知識量的教育機製,即便涉及到能力水平,那種能力也是指解決書麵問題的能力,說白了便是“紙上談兵”的能力。這是應試教育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現象的原因,也是教師隻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子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隻救一時之饑,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可見,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已經意識到了方法比目的更重要,既然如此,何以到了現在為人師者卻屢屢犯錯,隻懂得授之以魚而忽略了授之以漁,反倒讓西方愚魯不開化的“野蠻人”在授之以漁的研究中搶了先手呢?其實,並非是教育者不懂得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但中國傳統的科舉製度嚴重地影響了教育者和學習者的思路及行為方向的選擇。大多數人是以取仕為目的的,“學而優則仕”,這是製度,也是現實;而“學而優”的標準是知識量的多少。你也許會說,學習者掌握了學習方法不是可以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識嗎?事實的確如此,但方法的掌握卻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並且學習者即便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也並不能在短時間內自主獲取大量的足以應付考試的知識。這就是教育者寧可拋棄傳授方法而選擇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的真正原因。今天,科舉製度早已廢除,學而優則仕也不再是人們的唯一選擇,但它對人們的影響卻遠未消除,況且,考試製度還在,考試決定命運的潛規則還在發揮著作用,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還沒有擺脫它的牽絆。因此,重灌輸,輕指導就成了應試教育永遠無法解開的死結。
歸根結底,教育本身不應該是一個選拔人才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培養人才的過程。人才的選拔應該是用人單位的事情,教育無需也不應該越俎代庖。教育成為一種選拔人才的機製,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為達到自己最迫切需要的目的而表現出的一種急功近利。這樣的教育所導致的一個最直接的後果是受教育者成為幾乎完全類似的模版——滿腹經綸但個性和創造力卻已經受到了極大程度的扼殺。這種狀況的弊端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社會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還不是非常迫切的過去還沒有凸顯,但到了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化大生產,經濟一體化,人類需求拓寬等都使得單一型人才庫所麵臨的窘境暴露無遺。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終於邁進了素質教育的門檻。但我們實在已經不能用先見之明或獨具慧眼來評價中國的教育決策者了,不過,這終究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雖然它來的晚了一些,但它畢竟來了。
素質教育要完成教育模式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轉型,這絕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原因是多方麵的,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觀念更新的問題。素質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宗旨,要求麵向全體學生,全麵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使之在各方麵都得的發展。這與應試教育隻注重課本知識,並容易演變為“英才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現在的大多數教師都是從應試教育階段過度過來的,原有的教育觀念的慣性作用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幹淨。有些中老年教師工作的熱情和進取精神原本就已經開始消退了,心理上處於苦熬退休階段,對新生事物心存抵觸,又自以為看破紅塵,把素質教育當做換湯不換藥,這使得他們很難理解素質教育的本質內涵。另外,中國的素質教育還處於起步階段,沒有現成的可供參考的經驗,加之它本身是對應試教育的揚棄,與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交叉互補的,這就使得不少教師難以把握素質教育的脈搏。例如,素質教育並不廢除考試,僅此一點就造成了許多教師和一些地方教育決策者和管理者思想上的混亂,使得有些教師認為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讓某些教育管理者覺得,原來素質教育還可以借考試來對教師進行考核。再比如,素質教育要求開全課程,就有人因此認為開全課程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給學生減負,就有人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減負。總之,有些形式上的東西往往使人忘記了素質教育的本質。素質教育要求麵向全體學生,但有的教師隻是增加了對後進學生的關注度,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對他們特長的發現,潛能的開發卻沒有實質性的突破,依然不能重塑他們的自信,改變他們處於弱勢群體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