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糾紛在娛樂圈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如今還隻是傳出創意剽竊,那壓根兒就更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了。
這事兒之所以受到極大關注,無非就是牽扯到的人,以及牽扯到的兩家電影公司。
在娛樂圈,名氣越大的明星,小事兒就是大事兒。毫無名氣的明星,再大的事兒,那也不是事兒。
張樂別說在華夏名氣極大,就是在國際上都有極高的知名度。許多網友都稱呼張樂為“國際張”了。他也絕對擔得起“國際”這兩個字。
張樂至拍攝電影以來,風格飄忽不定,但創意每每出乎意料,給人驚喜。
若說張樂有恐龍複活的創意,沒有人會懷疑。但若說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剽竊張樂的創意,許多人相信,不少人猶豫,還有一部分人則是不相信。
哥倫比亞公司雖然被日本三井集團收購,但也是一個好萊塢幾大電影公司之一,有著極其身後的底蘊,這樣一家電影公司剽竊一個華夏導演的創意,難免讓人質疑。
華夏電影人在全球電影界之中,名聲並不好。“山寨”的太多,模仿,抄襲的也不知凡幾。而真正讓人震驚的創意,卻屈指可數。若非張樂的名聲一向不錯,恐怕已經是鋪天蓋地的質疑聲,罵其借機炒作了。
張樂不但在電影上麵的創意屢屢給人驚喜,就是綜藝節目策劃,也一樣認無數人歎服。至少他策劃的好幾個綜藝節目如今都把版權賣到了國外。
這樣的人有這樣的創意,自然不會受到懷疑。
而且,張樂一向不喜歡炒作。
隨著事情的發展,張樂以及欣樂影視借機炒作的嫌疑排除,那麼是創意雷同,還是剽竊創意,網絡之上爭論不休。
張樂確實打算拍攝這麼一部影片,而且還和吳小庸兩人合作,準備買下一個島嶼,開發以恐龍為主題的公園。甚至吳小庸已經著手準備這件事情很久了。
隻是鬱悶的在買島的時候遇到了有些挫折。
這些事兒被媒體挖出來,無疑證明張樂有這個創意,並且著手準備。
這是不爭的事實。張樂以及欣樂影視也就不存在炒作之嫌。
張樂炒作的嫌疑排除了。那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如何擺脫剽竊的嫌疑呢?
創意雷同?這是一個很無賴,也很強大的理由。
張樂一方無疑是舉證方。你若要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舉出沒有剽竊的證據,那無疑就會被人認為強詞奪理。這就好像要別人證明他就是他一樣強人所難。
張樂這邊還沒有任何行動,吳小庸那邊卻一紙束狀,將旗下一個高層告上了法庭。其緣由就是泄露公司商業機密。
這事兒並不大,每天或許都在發生。但敏銳的記者顯然覺察到了什麼,隨即查出了那個被告的高層,是將吳小庸買島的底價泄露給了三井集團。
這似乎也隻是開始。欣樂影視緊接著將一個高層送上了法庭,其緣由也是泄露公司機密。
不知道是媒體無孔不入,還是欣樂影視有意透露,那高層泄露的居然是張樂寫的那部關於恐龍複活創意的劇本。
簡單的兩起起訴,卻不得不讓眾人浮想翩翩。
世界上是存在巧合的,但巧合多了,那恐怕就難免有貓膩了。
若是兩起起訴都以勝訴結束,那麼欣樂影視再起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就占據了優勢。不過,不管官司輸贏,張樂和吳小庸這次就已經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