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翹關、扛鼎與舉石鎖(1 / 2)

舉重物的遊藝活動在我國古代經曆了三個大的階段:一是舉生活用具,二是舉木鐵製的舉重器,三是舉石製的舉重器。由於舉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稱也有差異,如翹關、扛鼎、舉石鎖等,都是古代舉重物遊藝的名稱。

在使用冷兵器作戰的古代,體力是十分重要的。冷兵器殺傷力的大小,決定於人體力量的大小。古代在描寫一位英勇的武士時,總是說他“力大無窮”、“力舉千斤”等,把力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夏、商、周三代的傳說中,就有許多大力士,如夏桀“有才力,能伸鉤索鐵,手搏熊虎”殷紂“能倒曳九牛,扶梁換柱”有窮氏國君寒浞的兒子“能陸地行舟”。拉直鐵鉤,空手擒縛猛虎,曳住九牛,扶住屋梁換下房柱,以及在陸地上拖動木船,這些生活和生產上用力的事,需要幾個人或十幾個人才能辦到的,而力量大的一人就辦到了。這種大力究竟是怎樣練成的呢?古書上缺乏記載。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史籍上就有了“翹關”和“扛鼎”的舉重練力遊藝的記載了。翹關就是舉城門上的大木門栓,扛鼎就是舉燒食物的大鍋子。

關於古籍中記載翹關的事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有關係。《呂氏春秋》、《淮南子》、《論衡》、《列子》等書都記載了“孔子之勁,能招(通翹)國門之關”。國門之關就是諸侯國都城門的大門栓。諸侯的國都城門一般都有四、五丈闊,如果用拱把粗的木頭做栓,也有幾十斤重,據漢朝人高誘的解釋,翹關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門關顯而舉之”。就是說,用一隻手握住門栓的一端,把四、五丈長的木栓挺舉起來。這需要很大的力量,說明孔子確是個舉重的大力士。

據《說文》的解釋,扛鼎就是“橫關對舉”,即在兩個鼎耳之間穿一根杠力技圖畫像石子,兩個人把它抬起來。而一個人扛鼎,就是手提橫杠把鼎舉起來。戰國時舉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國。秦國用封官的辦法招來了許多大力士。有名的烏獲、任鄙、孟說等,都是能力舉千斤的人。烏獲當上了將軍,任鄙被封為漢中郡太守,可以說都是高官厚祿了。秦國的國君武王也是一個大力士,他年輕好勝,隨秦軍東征,到了周朝的宗廟裏,看見有許多大鼎,他就和孟說作舉鼎比賽。結果因為力量不足,鼎掉下來砸斷了膝蓋骨,流血過多而死。雖然這事和孟說無關,但根據封建社會的法律,不能諫止國君,導君致死,就是大逆不道的,孟說的一家子都被殺死了。

作為練力方法的翹關、扛鼎遊藝的起因是可以想見的。管關門的官吏,每天要上下門栓管煮食物的小吏,每天要搬移大鼎,這都需要有力量。於是,他們把需要用力的勞動變成了練力的遊藝工具,就創造了翹關、扛鼎的舉重遊藝方法。

漢代仍以扛鼎為練力遊藝之法,唱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力士項羽,“身長八尺,力能扛鼎”,在作戰中“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漢武帝的兒子廣陵王胥,也是“壯大,力扛鼎”。《漢書·鄒陽列傳》上說,趙王曾召“鼎士袒服於叢台之下”。這些都說明西漢社會十分重視練力遊藝活動,其練力的方式仍以扛鼎為主。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漢代的練力方式是更為擴大了。現藏徐州博物館的一塊漢畫像石,是西漢墓室中的橫梁。圖像中共有七人,左二人手持兵器共同搏虎第三人弓步蹲身作拔樹狀第四人手握一隻死獸的尾巴,把龐大的獸背在身上第五人雙手執鼎耳,把鼎翻舉過頭頂第六人雙手抱一幼鹿第七人手中持一環狀物。這幅“搏虎、拔樹、背獸、扛鼎圖”就是漢代的練力圖。

漢代練力的遊藝形式雖然仍舊利用生活工具,但其用於社會娛樂表演的方式增多了。張衡在《西京賦》中描寫長安城的娛樂表演時說,在紛繁的百戲歌端技勇石圖舞表演中,也有“烏獲扛鼎,千斤若羽”,這說明扛鼎已成為社會娛樂項目。漢代除了扛鼎的表演之外,也還有舉各種重量的生活用具的。南陽漢畫像石上,有幅繪壯漢在臂上玩弄大銅壺的圖象。內蒙古和林格爾的漢代壁畫上,有一個赤裸上身,顯露出粗壯肌肉的漢子,拋舉一個大車輪子。由漢代開始的舉重娛樂遊藝項目,演變成為後代“舞輪伎”、“踢弄伎”、“舉石”等雜技。東晉左思在《吳都賦》中說,吳都的娛樂活動,是“裏燕巷飲,飛斛舉臼,翹關扛鼎,弁射壺搏”。李善《文選注》說:“翹關一扛鼎,皆逞壯士之力也。”壯士逞力的娛樂遊藝表演,不僅在長安有,在江左的吳都也有不僅漢代有,還延續到了兩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