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服裝學院教授,1956年5月出生,吉林省長春市人,中共黨員。1982年6月畢業於吉林師範大學(原四平師範學院)數學係,獲理學士學位。現任溫州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

從教26年來,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主講了《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立體裁剪》、《工業製板》、《服裝CAD》、《服裝工藝流程設計》等專業課程,多次指導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研究方向:服裝工程與服裝數字化。

先後在核心期刊和專業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45篇。出版專著1部,合著3部,主編教材6部(均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其中國家規劃教材2部,教育部規劃教材2部。參與1項省科委科研項目,主持4項省部級科研和教研課題,1項市科技局課題,6項校級課題。

1997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全國高等師範院校優秀教師三等獎;1997年獲吉林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獎;2000年獲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000年獲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2005年獲浙江省第四屆高校教師多媒體教學軟件評比三等獎;2006年獲浙江省精品課程(負責人);2007年獲學校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教學名師稱號。

從事教育事業二十六餘載,每日伏案疾書,縝思學術,因為鍾愛,既而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中不斷練達自我、收獲欣喜。自踏入這個神聖而莊嚴的事業大門,便謹慎遵循師者之道,在“傳道、授業、解惑”中尋覓和實踐前人的諄諄教誨。師者傳道,必先有其道,師者教德,必先有其德。

師德,是教師應有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是社會道德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實踐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將對學生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往往就是社會的規範、知識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師道不立,其教不成”,缺乏這一前提,學生的成才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概括其內涵。

學高為師。教師在某一學科領域知識豐富、業務精通、治學嚴謹、注重創新,是師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備堅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學術水平,必定能使學生產生一種信賴感,進而轉化為一種人格力量,激勵、鞭策學生不斷進取。對知識的渴求與敬畏足以塑造起學識淵博的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信和地位,也必將能引領學生積極自主地探索世界的奧秘。

身正為範。教師以德為本,身正為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王夫之說,身教重於言傳,因為教師職業的示範性極其重要,所以要求教師必須時時、處處用模範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嚴於律已,以身作則,既是為師表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在學生中建立威信,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以自己的知識技能去影響學生,而且還以自己的道德文化修養、行為處世方式、儀表作風等讓學生起著耳濡目染;再則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課堂上幾十分鍾,而是貫穿於為師為人的全過程;學生對教師的觀察和模仿,尤其體現在細微之處。這種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無法取代的。因此,教師必須以完善美好的人格出現在學生麵前,用時代精神去影響和塑造新一代。

師德的育人功能存在於每時每刻。課堂上要講師德,課堂外亦要講師德;校內要講師德,校外更要講師德。師德應該是像空氣一樣,無時無處不在,師德的芳香應該涵蓋於學生的所有生活空間。因此,師德修養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絕不僅僅是在學校裏的事,師德必須彌漫於學生所處的生活周圍才能發揮其教育的作用。

師德的示範作用體現於平常事物之中。教師在課堂上的一抹微笑,教師對學生一聲溫馨的問候,教師彎腰拾起過道上的紙屑,教師與教師課間的談笑,教師在黃昏時的散步……,都有著師德的體現。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各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而恰恰是這些細枝末節,更能對學生的成長成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應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範,作出表率。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師德為先。師德,在今日更被賦予特殊而豐富內涵,正如胡錦濤總書記今年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提出的“四點希望”,是對新時期師德精神的新闡述、新概括,也是每一位教師的努力方向。要切實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和重要使命,把培養優秀人才當成終身的追求,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不斷奮發進取、樂於奉獻,勇於探索、善於創新,以高尚人格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爭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