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望遠鏡鏡片磨製的準備工作(3 / 3)

除了準備好上述工具和模具外,還必須準備瀝青、鬆香、抹布(要幹淨)、棉花、汽油、乙醇(酒精)和鬆節油等。這些東西,在透鏡粘結及透鏡最後進行拋光時都會用到。

磨製鏡片的工作地點選擇

工作地點的要求是;

①溫度變化小,空氣寧靜。按一般情況而言,樓上不如樓下,樓下不如地下室。如果工作地點靠近工業區,則應注意空氣中的煙垢。特別是在拋光或鍍舉時,必須將門窗關閉,以免煙垢落在鏡麵上。

②嚴防砂土、灰塵。在灰土多的地區,門窗必須經常半閉。如果因樓上有人走動而使灰塵從天花板上落下來,可用圖畫釘把大張報紙釘在天花板上。在暫—工作時,應用臉盆將工作物蓋好。

凹麵鏡的磨製技術

磨程鏡板在偶板上麵推拉的距離叫做磨程。磨程如果太大,則鏡麵的中部容易太深,如果磨程小了,則又不易磨出足夠的凹度來。除粗磨須用長磨程外,標準的磨程是鏡麵直徑的1/3。這就是說,一個15厘米直徑的鏡麵的磨程應該是5厘米。這是指鏡麵每次推和拉的總距程而言,表明它每次邊緣突出最多部分為25厘米。這樣,當它從左邊突出25厘米的地位移至右邊突出25厘米地位時,它運動的總距程是5厘米。

或許有人想,磨程的要求既然如此簡單,製造一部機在玻璃板上磨出球麵形的凹麵的方法,乃是將它在另一塊相同尺寸的玻璃板上來回推拉,如圖31所示。板與板之間須鋪金剛砂粉。經過一定時間的推拉,上麵一塊會磨成凹形,下麵的則磨成凸麵。上麵一塊是鏡板,下麵的隻充當一個工具,謂之偶板。鏡麵的凹度和磨凹的速度全在於加工的技術,即推拉的磨程、壓力和轉動。分別說明如下;

器來磨鏡麵必是很容易的。其實一部機器如果每次將鏡麵都嚴格地推到如上麵所述的一定地位,那反而是太準確了;因為這樣,容易造成鏡麵上的圈痕。所以磨程的要求乃是平均的,表明每次推拉都應當稍有出人才好。如要達到這個要求,用手工比用機器還容易些。固然,也有不少先進的天文愛好者用機器磨鏡,但這些機器都是根據他們手工的經驗而—的。

以上所說1/3的磨程都是指細磨碎拋光的技術。在開始粗磨時,為要迅速磨出凹形起見,就必須作長距磨,即每次使用凹鏡板突出偶板一半。

壓力推拉的壓力應平穩,推和拉的壓力要相等,像用鋸子一樣,大力推而小力拉。如果壓力不平均,則不易得出均勻的球麵形。此外,粗磨、細磨和拋光的壓力不同。最粗的應該壓力最大,拋光的壓力應當最輕。最大壓力也不應超出合理範圍,但總應在30分鍾後使工作者相當疲倦,甚至流汗。如果壓力太大,可能使偶板邊緣的玻璃崩碎。拋光的壓力雖要輕,但總須大於鏡板本身的重量

和工作者雙手的重量。工作既是用手工,所以對壓力無法,作準確的規定,這也是必須從經驗中逐漸體驗的。

速度磨鏡麵的速度最高不應超出每分鍾60個來回,即每秒鍾推拉一次,但最理想的速度是每分鍾約50個來回。過高的速度隻會使玻璃板越磨越薄,而磨不出所求的球麵形的凹度。

轉動為使鏡麵磨工均勻,必須在偶板上大約每10個來回轉動一個小角度(約處)。同時為使凹板也保持球麵形,工作者必須環繞台麵走動,或使澳板的台麵轉動,而工作者不動。圖33示台麵轉動的簡單裝置。甲是固定的台麵,乙是轉動的台麵。這轉動的台麵容許工作者坐著操作。15厘米的鏡麵可以用手直接掌握,但大於15厘米的鏡麵需加用一個木柄;木柄可用瀝青粘牢或用一個通下水管的真空橡皮塞子(馬桶菜浦)。

溫度在赤手掌握鏡麵時,手的溫度足以影響玻璃的形狀,使之局部膨脹。故在轉動時應隨時改變雙手在鏡背上的位置,使手上的溫度能比較平均地傳到鏡背上去。更好的方法是帶上橡皮手套進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