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康複醫學總論(一)(1 / 3)

第一節 康複醫學概論

一、康複和康複醫學

在社會生活中,常常能聽到“康複”這一詞,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理解的“康複”一詞與現代醫學領域之中的“康複”一詞有本質上的區別。

康複一詞,是從英語翻譯而來。原意是“恢複原來的權利、資格、地位、尊嚴”、“重新獲得能力”等。我國台灣等地區將該詞翻譯成“複健”。康複應用於現代醫學領域,主要是指身心功能、職業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的恢複。醫學界對康複的認識有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

在早期,有些人認為“康複是醫療護理的第三階段,是繼第一階段預防和第二階段內科和外科治療後應采取的醫護措施。”

60年代末期,世界衛生組織。醫療康複專家委員會,對康複的定義作了如下說明:“康複是指綜合地協調地應用醫學的、社會的、教育的和職業的措施,以殘疾者進行訓練和再訓練,減輕致殘因索造成的後果,以盡量提高其活動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參加社會生活。”

進入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醫療康複專家委員會於1981年給康複下了新的定義:“康複是指應用各種有用的措施,以減輕殘疾的影響和使殘挨人重返社會。康複不僅是指訓練殘疾人使其適應周圍的環境,而且也指調整殘疾人周圍的環境和社會條件以利於他們重返社會。在擬定有關康複服務的實施計劃時,應有殘疾人本人,他們的家屑以及他們所在社區的參與。”這樣,康複的目標更測重在使殘疾人重返社會和社會對殘疾人的責任。

目前,世界各國康複學界主要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上述定義來理解和組織康複工作。

在中國古代典籍裏,也出現過“寒舞”的說法意謂恢複健康和平安。類似的詞彙很多,如平複,複舊、康鍵、康寧、再造等等。宋代以來,“康複”逐漸衍變成慰問病人時的祝詞,表達一種良好的思望。可見,傳統的康複概念是指恢複,即經過治療或調理,使病人的狀況恢複到患病前的正常水平。這與現代意義上的康複是有本質區別的,因為它基本上沒有脫離臨床醫學的範疇。

現代康複的概念之中康複的對象主要是殘疾人,以及有各種功能障礙以致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部分慢性病人、老年病人。

康複的領域涉及到教育的康複、醫學的康複、職業的康複、社會的康複,實現以上四個領域的康複也就是全麵的康複。康複的措施包括所有能消除或減輕身心功能障礙的措施,以及其他有利於教育康複、職業康複和社會康複的措施。康複的目的在於提高康複人的生活質量,恢複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使之能在家庭和社會上過有意義的生活。除專業的康複工作者外,還包括殘疾人所在社區的力量,殘疾人及其家屬也參與康複工作計劃的製訂和實施。

下麵來談一談康複醫學。康複醫學是康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達到全麵康複的目的,側重應用醫學科技和康複工程等手段,並與職業康複,社會康複等互相配合,改善因傷或因病致殘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整體功能,為其重返社會創造條件的一門醫學學科。

康複醫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在理論上,以運動學、生物物理學、神經生理學為基礎;在應用上,與臨床各科,尤其是骨科、神經科、老年病科緊密聯係;在治療上,與醫學心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社會醫學相配合,使患者達到全麵康複的目的。

在現代醫學體係中,預防、保健、醫療、康複都是必要的組成部分,它們相互聯係、形成一個統一體。

現代康複醫學具有以下特點:以殘疾者、慢性病和老年病而有功能障礙者作為主要的康複對象;按照“功能訓練、全麵康複、重返社會”三項原則指導康複工作;大量使用功能方麵的評估,訓練、補償、增強等技術和心理學、社會學的方法;采用科技間的康複協作組的工作方法對患者進行康複。

康複醫學的基本原則有以下3條:

1.功能訓練

康複援學著眼於保存和恢複人體的功能活動,包括運動、感知、心理、語言、交流、上學生活,職業活動和社會生活等方麵的能力,重視功能的檢查和評定,采取多種方式進行

功能訓練。

2.全麵康複

從生理、心理、職業和社會生活諸方麵進行全麵的、整體的康複。康複的對象不僅是有功能障礙的責任、器官,更重要的是整個人;全麵康複也是指殘疾人在醫療康複教育康複、職業康複、社會康複等領域綜合地得到康複。

3.重返社會

人是在社會中生活的,殘疾使人暫時離開社會生活的主流。康複最重要的目的,是指使殘疾者通過功能的改善或和環境條件的改善能重返社會,成為社會上有用的成員,重新參加社會生活、履行社會職責。

有能力參加社會生活,是人類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人們為了能參加社會生活和履行社會職責,須具備以下6方麵的基本能力:

①意識清楚,有辨人、辨時、辨向的能力;

②個人生活能自理;

③可以行動(步行、利用輪椅、乘坐交通工具);

④可進行家務勞動或消遣性作業;

⑤可進行社交活動;

⑥有就業能力,以求經濟上能自給。康複醫學工作就是為了幫助患者恢複以上能力,促使患者重新與社會相結合。

康複醫學涉及多個學科,需靠多學科的配合才能實現全麵康複的目標。康複醫學這種工作方法稱為多學科工作方法。在具體的康複治療中,則常采取跨學科的工作方法,即幾個相關的康複治療學科相互協作,共同達到該階段的康複目標。此時,各學科不僅應發揮本學科的特長,而且要求各學科之間圍繞一個共同目標一一患者功能最大限度的恢複而互相溝通、配合,協調地完成自己應盡的職責。在患者康複的全過程,從功能測評、康複目標的擬訂、治療訓練、複查、修訂方案到最後總結,都應用這種協作組的工作方法。

傳統中醫學理論裏,對功能和各種形式的功能障礙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和理解,並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應用中藥的內病外治、針灸推拿、導引吐納、飲食方法等,行之有效地治療癱瘓、麻木、肌肉攣縮和視覺、聽、言語及內髒功能障礙。但是,由於曆史條件的局限,康複醫學的基本內容在古代已經萌芽,可至今尚未形成一門完整的“中醫康複學”。80年代以來,現代康複醫學傳入我國,與傳統中醫學相結合,形成獨特的中西醫結合的康複醫學。一方麵,以中國傳統的康複治療理論和方法貢獻於世界,另一方麵,又吸取現代康複醫學先進的理論和方法取長補短,使中國康複醫學在現代世界康複醫學之林中,占有特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