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是衡量企業領導是否從心理上打動下屬的一個重要方麵,惟其如此,企業領導才能深入下屬的心靈深處,真真切切地把下屬當作人來任用,力戒把下屬當作機器人來擺布。可以這樣講,惟有善解人意,才能用人至深。
管理學中的雙刃劍
賞與罰,曾被古人稱為禦人的“二柄”,是領導者統禦部屬,使用人才的重要手段。孫武把“法令孰行”‘賞罰分明”,作為判明勝負的兩個重要條件。曹操也說:“明君不賞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賞罰分明得當,是古今中外一切用人者的根本原則。領導者一定要正確使用賞罰,切莫隨心所欲,無原則賞罰。
不賞私勞,不罰私怨。不獎賞對私人利益有功的人,不懲罰對自己有成見或隔閡的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當權者,在這個問題上往往處理不好。且不說封建社會中的帝王將相常常把大量恩賞給伺候自己的“心腹之人”,慈禧太後把大太監李蓮英捧上天就是一例。就是現代的少數領導者,也往往給為自己出過力的司機、秘書、公務員等人以種種特權,惹起其他部屬的反感和不平。
每一個部屬都有為領導者“出力”的願望,有些“力”又不可避免地直接出在領導者的個人利益上,何況現實中又有很多專投領導者所好的人,工作起來避重就輕,馬馬虎虎,為上司辦起私事來則竭盡全力,無以複加,而有些糊塗領導則公私不分,賞罰不明,凡對個人效忠盡力者一律給予好處,於是在晉級、提資等方麵優先照顧,以作為對他們忠於自己行為的獎賞。
部下對領導者某些方麵的言行,可能產生分歧,於是就會當麵或者在背後說些與領導者意見不一的話,領導者對此一定要正確對待。這些話肯定不如讚美之詞好聽,但也絕不可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部下的相悖言詞,有些是逆耳忠言,有些可能是牢騷怨言,不管屬於何種,領導者一定要有理則聽之,無理則當警,千萬不要在“關鍵”時刻讓發怨言者嚐嚐利害。
領導者隻有真正賞功勞,不罰私怨,部下才能把勁用在正道上,才能不會因親疏遠近的“這部分”和“那部分”而內耗叢生。
有功即賞,有過即罰。領導者要正確用人,真正調動部下的積極性,必須做到按功行賞,論過處罰。這樣做,至少有三點好處:一是為部下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既然功過是非是決定升降榮辱的惟一準則,那麼,大家就會盡心盡力地工作,以爭取獎賞,避免懲罰。二是可以避免人為的矛盾。如果不堅持功獎過罰,部下難免有親疏嫡庶之感,而部下一旦產生這種情緒,相互之間的隔閡矛盾便會隨之而生。而惟功是獎,惟過是罰,部下感到領導一視同仁,矛盾自然消失。三是可以調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無論賞還是罰,隻有得當,才能起到激勵作用。如果失度,不僅沒有受賞的人心裏不服,而且受賞者也不以為然。因此,在賞罰上不能搞平均主義,不能吃“大鍋飯”,必須堅持功過分明,無功受祿,罰不當罪,皆是領導者的大忌。
要拔能降庸。賞罰分明體現在職位的安排上,則是要拔能降庸。曹操就認為,將士的升遷應以戰功為重,不能論資排輩,凡屢建戰功而又堪當重任者,就要毫不猶豫地授予重任。張邰受重用即是一例,張邰建安五年才歸附曹操,由於勇猛過人,戰功卓著,先被封為偏將軍都亭侯,不久又升任為平狄將軍、蕩寇將軍,僅十餘年的時間,就從一個歸附者青雲直上,成為統率千軍萬馬的威武將軍。
要獎罰及時。識別人才,不能隻看一時一事,而要看他的全部曆史和全部工作,根據人才在各個時期各項工作中的一貫表現,決定對人才的升降使用。這是一種廣義上的賞罰。我們強調的賞罰分明,更多的是強調一事一論,即根據部下在某一段時間內,某一項工作中的表現予以賞罰。根據他在這段時間這件工作中的功過,論功行賞,論過處罰,此功不頂那過,那過也不掩此功,隻有這樣,才能使賞罰真正發揮推動部下前進的作用。假若因為過去有功,現在犯了錯誤也不懲罰,那隻能使人躺在功勞簿上沉淪下去。反之,因為過去有錯,現在立了功也不賞,也會使人感到沒有奔頭而泄氣。
管理學中的雙刃劍,就是功勞過錯,賞罰分明。
良藥是用來醫病的
試想,如果一位領導習慣於罵人和警告人,而另一位領導則習慣讚美人,那麼,哪一位領導的下屬更有信心,更容易發揮潛能呢?顯然,每天得到警告及責罵的下屬,他必定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養成一種做事瞻前顧後、畏手畏腳的毛病,有了這些毛病,勢必又要受到領導的責罵,如此惡性循環下去,人才也會變成蠢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