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作戰技術概論
太空作戰基本戰術
一、遠距離作戰戰術:由於受太空環境製約,在三維環境下,大編隊被探測到的幾率遠大於小編隊,所以遠距離戰鬥一般發生在大編隊之間。由於能量護罩技術沒有理論基礎,所以基本沒有實現的可能,而大型戰艦的機動性很差,而能量武器的殺傷力巨大,巨艦大炮式的作戰方式等同於自殺。所以大編隊太空作戰一般以太空母艦艦載機之間的戰鬥為主。等同於現的航母編隊作戰。
直線出擊,隨攻擊路線最短,但並不是最佳選擇。太空空間的巨大、能量武器超遠的射程、大麵積的覆蓋率,決定艦載機突擊距離必將很長,所以攻方必將遭受巨大的損失。防禦方應隻需采取以下手段,母艦護航炮艦前出到一定距離,利用巨型能量武器向艦載機編隊進行覆蓋射擊,導彈艦同時發射大量導彈進行攔阻,然後母艦施放艦載機。三種攻擊手段的不同,自然形成三個反擊波次,即可給攻擊造成巨大損失。這其中能量武器的光速速度,巨大的穿透力和持續攻擊的能力,使攻擊方艦載機無法實現有效閃避,所以殺傷力也最大。
所以,一般來講,大編隊艦隊相遇,初期雙方通常會在艦炮射程之外長時間對峙,並采取改變隊型等手段,以擴大攻擊麵,減少單位空間內攻擊部隊密度。在戰鬥初期,由於敵艦載機較遠,艦隊一般采用傘形隊形,火力支援艦位於呈傘形張開,正麵對著攻擊方向,第二層傘麵是由導彈艦等采取可控武器的艦隻組成,太空母艦和後勤支援船一字排開組成傘柄,以頭減少被攻擊麵。
戰鬥後期,當敵方艦載機距離較近時,艦隊一般采取球型編隊,火力支援船等重裝甲艦、重火力艦在最外層,導彈艦等次重艦位於第二層,核心是太空母艦和後勤支援艦。按照太空作戰人道主義原則(這將在後文說明),救護船受主動的攻擊的可能性較小,所以作戰時應遠離戰場,由少量小型艦和艦載機保護,並先行施放救援船做好救援準備,相應的,艦載機攻擊隊型一般以碗型為主,中間凹,四周凸,並空出中心點,以期給已方炮艦留出反擊窗口。同時也可以造成敵方護航艦隊隊型的混亂。防禦方後發製人所麵臨的主要危險是,一但敵方艦載機突出編隊內部,必然會導致艦隊混戰狀態,會給艦隊造成巨大損失。等同於地麵戰爭,雙方應留有艦載機預備隊,用來防衛艦隊或進行第二波攻擊。但如果防禦方力量較小,或進攻方艦載機性能突出,一次投入全部力量可能會達到殲滅性效果。這就要看指揮員的自信心和決策能力了。大編隊作戰其戰鬥力則表現在變換隊形的速度和保持隊形的決心上。優秀的艦長必需具有強烈的犧牲精神和鋼鐵般的神經,能眼看著身邊的友艦一隻一隻的被打爆,仍能堅持保持固定位置。一句話,大編隊作戰一定要避免近距離作戰,殲敵一千,自損八百,並不是優秀指揮員所應有的素質。
二、近距離作戰戰術: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小型艦隊之間。小型艦隊的作戰任務一般是以隱密任務為主,所以太空小型艦隊除了在數量上較少外,其組成也應是以小型化艦隻為主。如編成有輕型太空母艦,則在戰鬥中,隊形一般也采取球形隊型為主。如未編有輕型太空母艦,保持隊型的意義就不大了。如果非要保持隊型的話,勢必會減少已方的機動性,給對方圍而殲之創造方便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艦隊散開,並采取混戰戰術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具體將在下文表述),戰鬥方式,初其應以能量武器射擊為主,以導彈攻擊為輔。各艦隻的不停機動是保證艦隊生存力的最重要手段。
三、混戰戰術:當敵方艦載機突入已方艦隊或小型艦隊相遇時,通常采取混戰戰術。上麵在小型艦隊作戰戰術中已初步提出了一些基本戰術。這裏需要補充的是,由於能量武器的穿透力較大,混戰中容易誤傷已方,因此沒有十足把握應盡量減少使用。所以做為預備隊的艦載機和導彈武器成為混戰主角。在未來科技條件下,導彈武器實現敵我識別應該很容易。這時護航艦隊後方的導彈艦應大量施放導彈,用來殲滅突入艦隊內部的艦載機。反之,突入艦隊內部的攻方艦載機能否在第一時間殲滅防禦方的導彈艦和載有大型生物腦的太空母艦成為戰鬥勝敗的關鍵。
四、伏擊戰術:伏擊應分為太空伏擊作戰和地麵伏擊作戰。太空伏擊作戰對應的是敵方的太空艦隊。地麵伏擊作戰一般對應的是敵方的登陸部隊。伏擊作戰地型的重要性是恒古不變的真理。伏擊一般發生在探知敵人行進方向或是具體登陸地點的情況下發生。先談談太空伏擊作戰。伏擊地點一般選擇行星背後的太空或是塤石帶、小行星帶,以塤石帶為佳,但這種地形可遇不可求,並且敵人經過此類地形時也會高度警惕,可能會施放大量的探測器,反而難度較大。而行星背麵敵人無法探測的空間較小,無法隱藏大型艦隊,所以隻能進行小型伏擊戰。都可以成為伏兵待擊之所。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選擇體積更大的恒星背後或是將艦隊隱藏在行星表麵呢?由於恒星的很明亮,如在恒星背後伏擊,則勢必要逆光迎敵,對觀察不利。而如果艦隊列隊恒星前麵的話,又很容易被敵探測。而在行星表麵藏兵,迎敵時必需要費力穿大氣層,無大氣星球也要先擺脫其引力,會降低攻擊初速,這對迎敵不利。總之,實現太空伏擊十分困難。
五、兩棲作戰戰術:等同於地球兩棲作戰戰術,保證最大限度的投送第一波兵力,開辟並保持住登陸場十分重要。大氣層對能量武器的削弱作用明顯,火力支援應以導彈武器為主。登陸作戰艦隊中,必需編有大型登陸艦,用以運輸、施放小型登陸艇和空天飛機。登陸艇用來運輸小型機甲,中型機甲和大型機甲可在太空施放,並自行降落,同時與空天飛機一同對登陸艇護航。空天飛機用來保障登陸場製空權,包括近大氣層、遠大氣層和近太空區域,並實現對地近距火力支援。太空艦隊組成:
下麵我們來談談上文中所涉及到的裝備。一、太空母艦:俗稱“母雞”,類似於現在的航空母艦,是太空艦隊中體積最大的艦種,也是太空艦隊的核心。太空母艦一般可分艦隊型母艦、護航型母艦、偵查型母艦、攻擊型母艦四種。艦隊母艦和護航母艦是主力艦種,視其艦載生物腦能力,可承載艦載機數千至數萬架無人艦載機,戰鬥時,由一台大型生物腦控製全部或若幹台小型生物腦各控製一部分。
偵查型母艦一般體型較小,但速度很快,是艦隊裏速度最快的艦支,內部應承戴少量的小型偵查船和大量的探測器,並有相應的後勤支援設施和速度相當的小型護航艦。
攻擊母艦是用於星球登陸作戰的艦種,一般自衛武器較少,體積應小於艦隊艦母但大於護航航母,用以承載空天飛機、大量的登陸艇和戰鬥機甲。母艦艦載機倉應位於母艦外層,周邊均勻布置,以最小時間內施放最多數量艦機為優。母艦成員倉和生物腦倉應按照中軸分布。在遭受攻擊時,能最大限度的保證人員及生物腦的生存。由於生物腦性能優越,其成員不必太多,百八十人足已。
二、母艦艦載機:俗稱“小雞”,配備小型失量發動機。從其小型化和機動性考慮,以生物腦技術十分發達的情況下,一般應采用無人機設計。其機動性受艦載機的材料和外型限製。而外型以球形或碟型為主,以求最小限度的減少應力的影響。其數量受由太空母艦生物腦性能限製,生物腦性能越好,可以控製的艦載機越多,在母艦體積同等的情況下,艦載機的數量也越多。如果生物腦體積越小,母艦可裝載更多數量的生物腦,也可以變相增加艦載機數量。
三、救護船,俗稱“大媽”,有設備完善的醫院,隻要大腦沒有損壞,人就死不了。救護船一般會攜帶若幹的救援艇和交通艇,用回收戰損太空艦的成員艙和運送人員。救護船在太空母艦編隊最少應編製一艘,人員編製可參考大型陸地醫院。
四、後勤補給船,俗稱“農場”。負責對艦隊進行補給。在艦隊中數量巨大,其體積也近乎太空母艦。可以運輸儲存生產各種補給品。內部應分為商業區、種植區、休養區和製造區。基本等同於一個城市。其成員編製也是艦隊中最複雜,人員最多的一種艦隻。後勤補給船也攜帶有一定數量的救援艇和交通艇,它的另一個作用是當救護船損失或是滿員時,可以臨時充當救護船使用。
四、艦隊護航艦:
1、雷神艦:也稱火力支援艦,俗稱“大塊兒”,是太空艦隊中,體積第三大的艦種。由6小1大共7個筒型結構組成,防護能力較強,中央的筒型為動力倉。成員一般為十數人,成員倉呈圓型,位於動力倉中部偏前,由一些生物腦控製的阻尼結構懸掛在巨大的動力倉中央,不與動力倉鋼性連接(所有太空戰艦大致都如此設計,主要是防止戰艦大空大幅度機動時,成員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外圍的6個小筒為武器倉,每個倉就是一門大型能量炮。這種炮主要用於距離攻擊。除此以外,還應適當布置有導彈發射口,用於近程防禦。由於能量武器攻擊速度遠大於導彈武器,因為太空戰中,能量武器在混戰中很容易穿透目標而造成誤傷,導彈就成了近程防禦的首選。能量炮一般成對發射,使之不產生偏轉力距。一艘母艦一般附屬十艘左右的雷神艦。
2、導彈艦:也稱武備艦,俗稱“蜂窩”,由於其周邊遍布導彈發射口,使其外型象一個筒型的蜂巢。體型較小,防護能力較強,機動靈活,是僅次於偵查母艦的機動艦種。導彈艦在艦隊中數量不多,但很重要,行軍位置一般位於在太空母艦稍後,混戰時,配合艦載機負責近程防禦。在單母艦編隊中一般附屬五艘左右。以上所有戰鬥艦艇艦身必需設計無數小型發動機噴口,用於平衡施放艦載機、施放導彈和力量武器射擊時產的偏轉力距,使艦艇不至於在太空中翻轉或滾動。這些噴口將由一台專用生物腦控製。由於培養艦隊戰鬥人員成本巨大,周期較長,所以各種艦艇在設計時,始終把人員的生存力放在第一位。一方麵盡量減少成員數量,這在未來的科技水平下應該輕鬆實現;另一方麵,各種艦船都采用成員倉設計,在艦船損壞的情況下,成員倉會被拋出,並能在太空獨立生存一段時間。第三是太空戰中損失巨大的艦載機是無人駕駛,第四是有生命為上原則的約束(後文有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大編隊作戰,人員損失也不會太大。
五、其它太空戰裝備:
1、太空探測器:俗稱“小鬼”。體積極小,可通過導彈發射器發射,也可如太空地雷般布置。無動力,初期型號,由於小型化技術不成熟,一般外形有偽裝,一般象一塊塤石,用光電設備收集敵方的影象和電子信號。主要聯係方法:可分別或同時使用超高壓縮光能脈衝和電子脈衝,經過加密,於十萬分之一秒內向特定方向傳輸大量信息,保密性極佳。主要作用:用於探測未占領星球的軍力情況而使用的,由於其沒有移動能力,需要專用的偵察母艦發布,所以一般不會出現在戰場,而是用於特定地點的監控。由於太空艦隊在太空跳躍時非常易受攻擊,因此在太空的每一個跳躍點,都有大量的控測器留置。後期科技研發能力提高後,製造出超小型太空探測器,可以小如宇宙微粒,每枚導彈可攜帶數十萬個,但信號傳輸距離卻有一定程度的減少。
2、太空地雷
3、太空傳感器。一般外型如塤石,設置在預定位置,或在一定範圍內流浪。可按照其設定的情況激活,將探測到的內容按照即定方式傳到目的地。
星球防衛武器:主要采用衛星形式,即衛星保壘,俗稱“冷庫”。一般用於星球防禦,體型巨大,為減少成本,一般采用液態物質在太空冷凍而成,沒有機動能力,在近地軌道運行,在厚厚的冰層下麵,凍有大量的火炮和導彈發射架,內部還可攜帶若幹艦載機。由於冰層防衛能力可與裝甲媲美,並可一定程度的散射能量武器的傷害,所以,十分難啃。
當發動機技術達到一定程度時,如果衛星保壘安裝發動機,並改變外型,使其更適應航行習慣,並在內部攜帶一定數量的艦載機的話,這就是傳說中的太空保壘了。但這個玩藝威力不可謂不巨大,但可不是傳說中那樣安全。試想一下,一個大冰球在太空中機動,慣性將導致其每一次轉向都飛出若幹冰茬子,並且恒星的照射會造成冰層的升華,於是乎,這個大家夥一路上撒下冰茬子和水氣帶,敵人會順痕跡一路尾隨,最後可能會找到一個巨大的太空保壘骨架在前麵狂奔,於是一炮過去,灰飛煙滅也。所以,太空保壘還是要靠真材實料為佳。這麼大一顆衛星,一兩個星球的資源未必夠用,足夠製造若幹個星際艦隊了,但其所能發揮的作用卻未必有幾個艦隊大。並且其體積的巨大必將產生巨大的引力,與其他艦隻的配合將極不方便,所以我的結論是是:雞肋!
地麵裝備:
與太空戰爭不同,雖然機器人已在很多領域代替了人的工作,但是地麵戰鬥還將需要大量的人類軍人。使用人類軍人的好處是,能靈活的處置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並能迅速采取最佳對策,地麵戰鬥最需要的創造性,機器人完全不具備。
一、戰鬥機甲:分為輕型機甲、中型機甲和重型機甲。1、輕型機甲俗稱“肉骨”,人類裝備。是裝備在人類士兵身上的外骨架,士兵裝備上後,一般高約2米左右,其防護能力較弱,但可以使單兵力量、速度等能力大幅度提高,並可提高一定程度的感知能力。配備小口徑機炮,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主要任務是:偵察、搜索、救援、維持占領區治安等。
2、中型機甲俗稱“高達”,3-4米,人型,人類裝備。操縱者位於機甲的軀幹部分,全身有一定的程度的裝甲防護,配備中口徑機炮,並裝備少量導彈。主要任務是指揮機器人作戰,並為輕型機甲提供火力支援等。
3、重型機甲俗稱“火牛”,人類裝備。高4米,寬2米,長4米左右,應有最少4條腿,有較好的裝甲防護能力,頂置多武器炮塔。分為有人操作和無人操作兩種。有人操作大型機甲成員3人,1人為武器員,1人為駕駛員,1人戰鬥機器人指揮員。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坦克。其防護力最高。主武器為能量武器,副武器為動能武器。
二、地麵戰鬥機器人,具有一定的智能,一般從屬於人類士兵執行
戰鬥任務:1、類人型戰鬥機器人,配屬於輕型機甲部隊。與輕型人類機甲士兵的比例為4:1。主要任務是在輕型機甲士兵的指揮下,執行戰鬥任務。
2、戰車型戰鬥機器人,獨立編製,視戰鬥需要配屬於人類機甲部隊。
3、仿生型戰鬥機器人,模仿各種昆蟲或動物製造,獨立編製,視戰鬥需要配屬於人類機甲部隊。仿生型戰鬥機器人中部分具有一定的飛行能力,但其主要任務還是以地麵為主,所以按照習慣,仍將其劃為地麵戰鬥機器人行列。
三、空天飛行機器人。由攻擊型母艦攜帶,主要任務是奪取近大氣層、遠大氣層和近太空的製空權,並對地麵攻擊實施近距空中支援。由於大氣層活動易於觀測和控製,所以空天飛機基本上采取無人設計。
太空戰爭基本原則:
一、生命為上原則。由於太空作戰環境的嚴酷性,使救援工作十分困難。由於慣性作用,失事飛船隻能沿固定路線無限的飛行下去,如果遠距離救援,如果采取兩倍速度,仍需耗費比被救船兩倍以上的時間才能趕到。這種救援意義不大。所以,任何在太空中航行的船隻,如遇到遇險船隻,必需無條件實施救援。在艦隊作戰中,傳統上雙方不得對戰損戰艦拋出的成員倉進行攻擊,並有義務不分敵我的實施救援。這方麵有點象古代騎士精神。
生命為上原則具體:
1、生命是宇宙間最寶貴的財富。2、任何人在遭遇失事飛船時,必須無條件實施救援。3、以無明顯敵意的情況下,不得攻擊民用飛船。4、戰爭雙方不得以有明顯救護船標誌的飛船為攻擊對象,不得攻擊處於待救援狀態的戰艦成員倉,並有責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救援敵方遇險人員。5、對違犯以上原則者,任何人都有權對其同等對待。
幾點補充:
一、傳說中的能量護罩技術。前文我簡單提了一下,就目前物理學發展的情況來看,這項技術沒有實現其的理論依據,斷無實現的可能。拋開理論不談,我們可以推理一下:能量護罩技術防備的是來是敵方的能量攻擊,那麼應該說,凡是能量攻擊都應該被有效防護。這樣一來,來自護罩內部的攻擊也應同時被防護。換句話來說,就是能量護罩一但被打開,敵人打不出來,自己也打不出去,這是不是有點象某種爬行動物的行徑?所以,即使能實現,也是雞肋一塊。
二、空間跳躍技術或者說蟲洞技術和超空間飛行技術。看過美劇《星際之門》的應該對此有深刻的印象。這些飛行技術與能量護罩技術不同,它們從理論上講是完全可行的。但為什麼在本文沒有體現呢?嗯……這個……是因為我對它不是十分的……了解。-_-!!!。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些飛行技術得以實現的話,對太空戰爭影響巨大。但我是真得不太明白,所以請各位耐心等我弄明白以後,聽下回書分解吧。如果你們能等到的話。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