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數月的不懈努力,終於出版了,可喜可賀。

興義地處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居住著布依、苗、彝、仡姥、回等少數民族,有著極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不到三千平方公裏的囯土麵積上,經核實審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95個。其中,被列入囯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個,省級目錄8個,州級名錄14個,市級名錄69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各異,光彩照人,堪稱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

布依八音,被世人譽為天籟之音。早在唐宋時期,就在桂東南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流傳。清雍正五年1727年以前,興義巴結王姓土司家族中八音表演活動已經非常活躍了,這個家族還為巴結的“土戲班”即“布依戲”提供曲牌、唱調計13個,大大豐富了布依戲曲,為推動民族戲曲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1992年,興義巴結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布依八音藝術之鄉”。2008年,興義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囯民間文化藝術布依八音之鄉”。

布依高台獅燈,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絕技。興義馬嶺瓦嘎的獅燈隊以精湛的技藝接待過個囯家和地區的遊客。1994年,馬嶺瓦嘎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布依高台獅燈藝術之鄉”。

查白歌節,已納入《中囯民族節日誌》魯屯圍鼓舞已跨越長江,在全囯的賽事中獲獎布依儺文化常在景區為遊客展示。民歌、民樂、民舞、文琴戲、傳說、刺繡、雕刻、醫藥、奇石、小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廣泛流傳於民間。它們是民族文化的魂寶,是民族文化的一條血脈。由於沒有得到係統的清理,在現代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它們麵臨著失傳的危險。這也正是中共興義市委、興義市人民政府下大決心搶救保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原因所在。出版是我市相關部門在中共興義市委、興義市人民政府領導下,挖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希望此書的出版,讓更多的人關注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讓廣大讀者從非物質文化的角度對興義有較全麵的了解,從而提高興義的知名度,讓興義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與弘揚。

勤勞勇敢的興義人民將用自己的智慧,讓民族的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光芒。

中共興義市委書記 桑維亮

198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