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關於理性的崇高信念(一)(1 / 1)

曆史告訴我們:誰離愚昧越遠,他便離幸福越近。

新時期如此,未來還會是這樣!

(一)

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帶來了人的力量、人的尊嚴。現代科學足以印證人們關於理性的崇高信念,唯其如此,科普工作也可以說是:對於人性的證明。

借助科學知識,人們可以更好地麵對自身與外界,以科學的態度去從事生存鬥爭。人類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理性的力量。現代科學使實現許多願望變得可能,於是通過科普工作,可以強化民族的自信,幫助人們在現代化進程中找到自我。

科學是經得起檢驗的真理,理性是現代人共有的信念,並且由此而確立了人類的價值。從戰勝叢林中的猛獸,到推進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工具更改已成為最重要的成功秘訣。因為理性,我們成為萬物的靈長,走出宗教迷信的愚昧陰影,並且進一步完善了神奇的創造力,正是科學革命的奇跡,超越了人們的想象力。所以科普工作使人們麵對自身的潛能,以及麵對發展的無限可能性。

追隨“賽先生”,是20世紀中國的主旋律之一。從“五四”以來,“賽先生”亦即工具理性,科學,便與“德先生”亦即社會理性民主,就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的兩麵旗幟。與“賽先生”對話,現代化的未來就會出現在中華民族的麵前。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的命運最終掌握在自己手裏。在“文革”中學校停課的經曆,曾經使我深深感受到無書可讀的痛苦,也從中領悟到科普工作神聖的意義所在,現代化伴隨巨大的變化,帶來引人注目的革新,使我們有力量改造周圍的環境。那些控製環境、預言未來的科技力量,使得昔日種種嘲笑“馬尾巴的功能”的笑話本身,變得多麼可笑,又何等可悲。“賽先生”幫助我們變野獸為家畜(化敵為友同時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主觀世界。從科幻小說到科學預言,種種假說與設想同樣也被引入流行的未來學,給學術化也給大眾化了。科普工作的作用,在於對科技現存原理和發明的推廣,進而也促成了對人類既有能力、亦即改造和設計人類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能力的擴展。

我的科普信念便立足於此。

盜火者普羅米修斯,以光和熱塑造了文明人格。文明與科技總是相伴而行,科普工作者也就是光和熱的傳播者——科技知識的傳播,培養出科學態度,進而產生相應的行為規範。是的,信奉真理的人,該不會去搞什麼假冒偽劣。社會行為離不開時代共同的信念,而科技知識即是大眾信念的指南:它使人們接受大量科學的、可以用實驗證實的、可以用數量表示的真理。如同企業生產要求相應的操作規程、員工作風一樣,科普使人們認同真理並調節個人行為,從而從物質文明出發,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科技的發展,呼喚著相應的責任心,培養著有關的文化規範,陶冶者現代化的行為模式與人生智慧……於是,真理征服了神話,“賽先生”取代了宗教偶像。迷信的愚昧舉止被代之以現代文明社會中有教養的言行,科技以其客觀性征服了許許多多主觀性的偏見;並且在克服主觀偏見的同時,人們在種種假設麵前變得更加富於判斷力,現代社會變得更為自信。

知識就是希望。現代人對科技充滿期待,而科普本身就是一個現代社會的自我塑造的重要的手段——人類從曆史進入現代,從鄉村走向城市,從文學的想象轉而從事科學的創造,於是認知取代了預言,科普帶來一種由經驗加以支持的成功模式,向人們揭示了未來廣闊的進步與發展的地平線,尤其是在信息時代。知識與希望的關係,如同無知與失望的關係―有了知識才有文明,而愚昧的背後,則往往伴隨著殘忍。“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幻想,其結局對農民是殘酷的。破壞生態係統和行為規範失衡一樣,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人間悲劇。換言之,科普也就是一種“福音”了。因為“賽先生”的緣故,中華民族變得強大起來,這是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由此,在普及科學的同時也普及了文明,科學技術出版社在出版了科學技術作品的同時也“出版”了未來的希望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