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英國人能打贏這場戰爭嗎(1)(1 / 3)

“歐洲大片土地和很多古老的國家,即使已經陷入納粹統治的魔掌,我們也毫不氣餒。我們將繼續戰鬥。我們將在北非戰鬥、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在空中作戰,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德軍登陸的地點作戰。”

農民、退伍的老兵和其他誌願人員都加入國民軍的行列,他們正在英國的一條條道路和8000公裏的海岸線上巡邏,手裏拿著狩獵用的武器,老式的步槍,甚至還有高爾夫球杆。

德國空軍占有較大的數量優勢,若雙方在這種態勢下交戰,德國空軍必勝。但希特勒沒能在敦刻爾克勝利後派空軍攻打英國,給英國人一段進行戰爭準備的時間。若德軍在征服法國後立即出兵,不僅可以把英空軍一舉殲滅,很可能迫使英國投降。

道丁的指揮能力受到英國空軍的高度讚揚,那些對他有成見的飛行員也折服了,人們稱他是“不列顛上空倔強的鷹”。 道丁沉著穩健的指揮,是英國獲得不列顛空戰勝利的重要因素。

1937年5月28日,內維爾·張伯倫繼任首相。張伯倫主張引誘德國向蘇聯開戰,這樣就能消滅蘇聯,使德國無力與英國爭奪利益。1938年,希特勒要求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張伯倫打算滿足他的要求。1938年9月底張伯倫前往慕尼黑,參加四國首腦會議,簽訂了《慕尼黑協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幾個月後,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吞並。

1939年9月1日,波蘭遭到德國入侵時,英國本該根據同波蘭訂立的同盟條約向其提供援助,但張伯倫卻試圖通過同德國談判解決波蘭問題。

在德國進攻波蘭的當天,張伯倫提議丘吉爾進入政府工作,成為戰時內閣成員。丘吉爾立即表示同意,並乘機把自己的幾個追隨者拉入內閣。

9月2日,下院發表了一場危及政府的辯論,議員們要求英國政府履行對波蘭的義務。

9月3日,張伯倫被迫在下院宣布英國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丘吉爾在政府出任海軍大臣。

早在1914年,丘吉爾就曾擔任英國海軍大臣,海軍在達達尼爾戰役中戰敗,丘吉爾被迫辭職。丘吉爾是戰爭問題的專家,過去人們誤會他,稱他為好戰分子。但恰恰是戰爭將他推到了曆史的高峰。當戰爭來到時,許多英國人都把丘吉爾視為能使英國幾經風險最終凱旋的舵手。

此時,丘吉爾並不滿足,他想得到首相職位。丘吉爾認為,能否取得首相職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下院壓倒多數的保守黨。因此,德國開戰後,丘吉爾不再批評保守黨領袖張伯倫,而是極力表明,他在內政、外交以及戰時政策的一切問題上都會同張伯倫真誠合作。

英國雖然同德國宣戰了,但張伯倫不想打仗,曆史上把這段時間稱為“奇怪戰爭”時期。丘吉爾對此並不讚賞,可是他並沒有公開批評張伯倫,隻是小心翼翼地進行著抗德工作。丘吉爾在海軍部的工作非常緊張。“奇怪戰爭”期間,隻有英國的海軍活動最為積極。

在丘吉爾的領導下,英海軍把商船隊編入海軍護航艦隊,製訂了對德的海上封鎖計劃,組建新軍艦,並搜索德國潛艇。丘吉爾比以往任何海軍大臣都更關心海軍部以外的事情。因為他堅信,他會當上首相,需要熟悉各方麵的情況。

張伯倫原本希望看到蘇德兩國二虎相爭,但出人意料的是,蘇德竟結成了事實上的同盟,對英法及其盟國構成了威脅。

波蘭被瓜分後,希特勒又占領了挪威和丹麥,這種局勢激起了英國人民和下院對張伯倫的強烈不滿。緊接著,德軍閃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入侵法國。控製了自挪威北角到西班牙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形成了對不列顛的新月形包圍圈。德軍進攻西線的槍炮聲,飛過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震動了英國首相府官邸,把一心推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驚得目瞪口呆。

這時,不論是執政黨,還是反對黨的議員,都把矛頭對準了張伯倫。怒不可遏的英國人民群起攻之,要求張伯倫“辭職”、“滾蛋”的吼聲響徹不列顛。張伯倫再也混不下去了,隻好挾著他那把曾在“慕尼黑”露過麵的黑陽傘,灰溜溜地下台。

張伯倫垮台後,英國由反對“慕尼黑政策”、主張對德國采取強硬政策的海軍大臣丘吉爾出任首相,時間是1940年5月10日。這時候,戰爭陰影籠罩著整個英國:入侵、轟炸、背叛、化學戰和細菌戰……英國人能打贏這場戰爭嗎?

丘吉爾的血管裏流淌著戰爭的血液。當丘吉爾接過英國這艘戰艦時,它已是遍體鱗傷,即將麵臨滅頂之災。

1940年5月13日,德國坦克剛剛出現在阿登山口時,丘吉爾在英國下院發表就職演說,丘吉爾說:“我能奉獻給你們的隻有鮮血、勞苦、眼淚和汗水……你們問,我們的方針是什麼?我要說:就是用上帝賜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從海、陸、空三路拚命作戰;同在黑暗、可悲的人類犯罪史上空前的專製暴政作戰。這就是我們的方針。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這就是勝利,不惜一切代價來取得勝利,無視任何恐嚇來取得勝利,不管道路是多麼漫長,多麼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