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抗病原微生物藥物
抗病原微生物藥物是一類能抑製或殺滅體內病原微生物的藥物,廣泛地用於治療或預防感染性疾病。根據它們的來源、性質及應用的不同,可分為抗生素、磺胺類藥、合成抗菌藥、抗結核病藥、抗麻風病藥、抗真菌藥、抗病毒藥等。
一、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是指南微生物在繁殖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一類物質。
自1940年青黴素問世後,其他許多抗生素(包括天然發酵的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與全合成抗生素)相繼應用於臨床,使許多過去無法治療而死亡率高的傳染病得到了控製。隨著抗生素的發展和臨床上的廣泛使用,同時由於濫用抗生素而引起細菌的耐藥性,又促使人們不斷地探尋新的抗微生物藥物。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提供臨床應用的抗生素約500多種,但實際常用的卻不過數十種。抗生素在臨床上不僅用於治療細菌引起的感染,而且可用於治療腫瘤、原蟲、病毒以及一些功能性疾病如高血壓、潰瘍病等。但如果使用不當,亦可引起許多不良後果,致使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及過敏反應不斷增加。
(作用機製)根據本類藥物的作用特點,其作用機製一般可分為以下4種主要類型。
1.幹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細菌與哺乳動物細胞之間最明顯的區別是細菌細胞膜外麵有一層牢固的細胞壁。細胞壁具有防止滲透壓及機械或化學因素的損傷並保持細菌細胞穩定性的作用。革蘭陽性(G+)菌的細胞壁主要成分為黏肽。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萬古黴素、杆菌肽、環絲氨酸、磷黴素等,它們分別影響黏肽合成的不同環節,造成細胞壁缺損,使細胞壁失去保護菌體的功能。由於G+菌胞漿內滲透壓很高(20—30個大氣壓),細胞壁受損後,水分內滲,使菌體膨脹、破裂而溶解。因G+菌在繁殖期需要大量合成細胞壁,而靜止期則細胞壁合成較少,已合成的細胞壁不受影響,因此青黴素等對繁殖旺盛的細菌作用強,對靜止期的細菌作用弱甚至無作用。革蘭陰性(G-)杆菌的細胞壁成分主要是磷脂,含黏肽不足10%,而且菌體內的滲透壓不高,故青黴素等對G-杆菌的敏感性低。
2.影響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
(1)多烯類抗生素製黴藺素、兩性黴素B、曲古黴素,它們與真菌細胞膜上的麥角同醇類結合,使細胞膜的正常成分排列混亂,膜的通透性增加,細菌內容物如核苷酸、蛋向質、鉀鹽、磷脂、磷酸鹽等外漏而引起細菌死產。由於細菌的細胞膜不含閻醇類,故對細菌無效。
(2)多肽類抗生素多黏菌素B和E,它們的化學結構中含有帶陽電荷的遊離氨基,可與菌細胞膜中磷脂的磷酸根(帶負電荷)結合,使膜受損,通透性增加,細胞內營養物質外漏而死產、由於G+菌細胞膜含磷脂少,故。人們隻對G-菌有效,繁殖期和靜期的G菌均有殺滅作用。
(3)咪唑類化合物克黴唑、酮康唑、雙氯苯眯唑等,它們能影響敏感真菌細胞膜的通透性,使細菌鉀離子及含磷化合物漏失而死亡。
3.抑製菌體蛋白質的合成抑製菌體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有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酰胺醇類、大環內酯類、林可黴素以及利福黴素類等抗生素。
(1)氯基糖類能抑製菌體蛋白質合成的始動階段和終止階段。在肽鏈延伸階段氨基糖類與核蛋白體結合後,導致“密碼”翻譯錯誤,使氨基酸“錯誤地”組合,形成異常的蛋白質,從而導致細菌死亡。
(2)四環素類能破壞聚核糖體的形成而抑製蛋白質合成,同時四環素類還能結合菌體內多價金屬離子而影響菌體酶的活性。
4.抑製細菌核酸合成利編黴素及一些抗腫瘤抗生素(如放線菌素D、絲裂黴素C、搏來黴素、光輝黴素等)可通過各種不同環節阻礙DNA的轉錄,抑製RNA的合成,從而抑製菌體蛋白質的合成。
磺胺類藥與甲氧苄啶分別抑製敏感菌二氫葉酸合成酶與二氫葉酸還原酶,阻礙細菌葉酸代謝,從而抑製細菌核酸的合成,產生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