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2日央行正式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發行中央銀行票據,中央銀行票據將成為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一項重要工具。中央銀行票據的發行利率將為整個市場利率體係提供利率基準,同時也將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它將對提高未來貨幣政策有效性和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的推行將對國內商業銀行現有業務造成巨大影響。從近期公布的國內部分商業銀行2002年年報中可以發現,這些銀行靠傳統的信貸業務所產生的利息收入增長幅度並不大,而非利息收入增長幅度在增加。可以預見,未來存貸款利率全麵放開後,商業銀行靠利息收入增加利潤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因此尋找更多更具潛力的利潤增長點成為今後國內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
三、對2003年人民幣升值輿論的評說
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國際輿論此起彼伏,先是從日本開始,隨後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美國加入,接下來連華爾街的金融大亨們也加入了人民幣彙率問題的爭論。2003年5月,在西方八國財長會議上,美國財長斯諾首次提出人民幣升值的問題;6月16日,斯諾更是公開表示,中國政府正在有意邁向市場主導的彈性彙率製度,並且希望中國實行更靈活的彙率製度。這是自布什政府高層官員對人民幣最明確的表態。
中國人民銀行新一屆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官方回應是:根據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應繼續保持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及人民幣彙率的穩定。一個國家貨幣的幣值,應該與這個國家的經濟形勢緊密相連。
由於中國宏觀經濟的搶眼走勢,外彙儲備較快的增長,以及外資的快速流入,是一些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原因。1994年,我國實施了8.3元人民幣盯住1美元的彙率製度。此後的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一直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199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剛剛突破1000億美元;1994年的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2366億美元;1997年則突破了3000億美元;在接下來的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均以每年10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我國在1990年外彙儲備隻有110.9億美元;1995年突破1000億美元;至2002年年末,國家外彙儲備達到2864億美元。13年間,我國外彙儲備以每年35%左右的速度增長。從2003年看,這種趨勢還在加速。
根據統計數字,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376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9%;同期,外彙儲備更是增加了601億美元,達3465億美元,同比增長42.7%,再創曆史新高。自1993年以後,中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額一直居於發展中國家的首位。2002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額達到527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數量最多的國家。加入WTO之後,由於我國將大幅度放寬外商投資領域限製,有人預測,在今後的幾年內,流入中國的外資還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全球經濟是一個相互聯係的整體。在國際市場上,主要貨幣的彙率近期均出現了大幅波動,而發達國家的經濟走勢普遍疲軟。因此,中國經濟的“一枝獨秀”,使許多國家開始注意中國的彙率問題,他們試圖要求人民幣升值,以減弱中國產品的競爭力。
實際上,一個國家的外彙儲備,並非越多越好;一國的貨幣幣值,也不是越低越好。盡管央行堅決維護人民幣的彙率穩定,但采取相應措施以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已經顯得非常急迫。
有學者認為,人民幣確實有被低估問題,現在的關鍵不是該不該升值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人民幣的彙率不能受別國的意願所支配。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最終目的,是打擊中國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盡管“中國製造”已經成為世界市場的主要產品,但中國產品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所占的市場份額,主要依靠中國產品低價的優勢。長期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升值是必然趨勢。
不過,對於貨幣政策製定者來說,首先要考慮的是中國沉重的就業壓力,以及中國產品尚未在國際市場上樹立品牌。在此之前,人民幣名義彙率不宜進行大幅調整。即使麵臨巨大的國際壓力,中國也應該按照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彙率進行控製。否則,就會像日本那樣,將自己大好的經濟前景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