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管理大師德魯克曾說:知識型社會的最大特點就是知識特別容易消亡。這就決定了任何組織和個人在知識型社會裏必須擅於學習,通過持續的學習力來獲得對社會的適應性。

恐龍不能適應氣候變化就慘遭滅絕,而蛇終生蛻皮學會適應氣候變化從而繁衍下來;瑪雅文明的消失,而猶太文明屹立不倒;微軟被蘋果超越,索尼的隨身聽被數碼產品取代。其命運迥異的根源在於學習力的差異。學習力直接決定了一個物種、一個組織、一個人的命運。

哈雷—戴維森公司總裁蒂爾林克說:“唯一長久的競爭優勢就是人,而學習是開發競爭優勢的途徑”。學習使企業中潛藏的能量釋放出來,增強了競爭力。前通用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提出無邊界學習重造了通用的輝煌,稻盛和夫建立阿米巴組織奠定了京瓷的成功。

李嘉誠、任正非、馬雲等企業家的成功都是重視學習,澆灌智慧之花的結果。數度帶領聯想走出危機的柳傳誌這樣總結道:“我為什麼還能突破?其實有一個學習能力的問題。我其實是一個努力想提高學習能力的人,一直在想不斷地創新,想領導著企業向高處走”。

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有句名言:“作為成功的人,要有三個要素,其中之一就是要有學習精神,這是樹的葉子,不斷吸收養分,才能變得旺盛。”

隻有具有學習力的的員工才能具有更好的職業發展,隻有具有學習力的企業才能具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隻有具有學習力的組織才能具有更大的發展前途。已經有諸如海爾、聯想、吉利等越來越多本土企業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紛紛在公司內建立學習型組織或者是企業大學,設立首席學習官,送書、送學習卡……以不同形式鼓勵員工學習。

海爾集團的張瑞敏也認為:沒有培訓過的管理隊伍是負債;唯有培訓過的管理隊伍才是企業的資產。學習力是企業競爭力之源。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希望能夠有效地組織員工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開啟企業心智,建立優秀團隊,獲得競爭優勢,打造長青基業。

為幫企業實現上述宏願,本書承擔起重要的價值使命:不僅從理論上全方位闡述學習力對企業組織以及員工個人的重要性,而且以精彩的名人名企案例來詮釋學習力與競爭力的傳承關係,並為如何提高學習力和建立學習型組織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措施和方案。

這不僅指導員工個人如何學習的智慧書,更是企業組織實施培訓的實操書,是提高團隊智慧、促使團隊通過學習而獲得強大競爭力的首選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