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

12月7日下午5時,突然收到電報,驚悉恩師張兆智老中醫不幸溘然逝世。盡管張老患重病的消息早已得知,由於公務纏身,未能前去看望。作為張老的學生,師生之情,眷戀不已。病人需要張老的診治,學生需要張老的傳教,張老不會這麼早就離開我們,張老也不能離開我們。像往年一樣,今年春節,我去張老家拜年,此時的張老因染疾在身,已較前虛弱得多。然而他一見到我卻異常興奮,說起中醫事業,言及辨證論治,滔滔不絕。為了不使張老過分疲勞,我早早告辭。不料,這次會麵竟是我們的訣別。

在10日上午舉行的張老追悼會上,我從師母及師兄處得悉,張老生前沒有留下什麼話,而在病危期間,他老人家常錯將前來醫院看望的人當作病人,並欲為其診治。是呀!張老從15歲行醫,救死扶傷,為民解除疾苦65載,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老人家還是惦念著他的病人。

張老醫術精湛,醫德高尚,飲譽鄉裏。他一生培養學生30餘人,學生們深感張老既是我們學業和為人處世的良師,又如關懷備至的慈父。17年前,我中學畢業分配到張老門下拜師學醫,那時,我才十七八歲。記得一次門診上班時,我們師兄弟三人在鄰室聊天,竟“侃而忘歸”。這時,候診的病人已擠滿了診室。張老找到了我們,並沒訓斥我們,隻是說,病人求醫,是將自己的生命都交給了醫生。作為一名醫生,除了應具有高超醫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醫德醫風。選擇醫生作為自己的職業,就要從點點滴滴做起。短短數語,言輕意重,頓時使我們感到愧不可當。隨之,這種心情又轉化為激勵我們去奮發求學的動力。1977年,我們幾人都跨入高等學府,得以深造。記得當時張老是那樣的高興。如今,正當我們在事業上開始有所起色之際,張老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安息吧!張老師。

此文刊載於1989年12月26日《金華日報》

悼念張兆智老師

樓樟友

去年12月6日,金華市羅店醫院著名中醫師張兆智不幸因病逝世。噩耗傳出,金華人民都深感悲痛。作為他的學生,我的心情倍感沉痛,並深切地懷念這位中醫界的老前輩。

醫術精湛醫德高尚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張老師就被定為專署級名中醫。他擅長中醫婦科,造詣非凡。在婦女經、帶、胎、產等諸病的辨證論治上,他都有獨到之處。許多婚後多年不育的夫婦上門求治,經他精心調治,每每喜得胎孕,在醫院裏常常可以收到這些夫婦熱忱洋溢的感謝信,有些夫婦則帶著兒女親臨道謝。

張老師重視臨床經驗,也重視書本知識的積累,每當診病之餘,就翻閱醫書。他的知識既淵博又精深,不僅精通中醫婦科諸病的防治,對於中醫內科、兒科、傷科等學科也廣有涉獵,是一位出色的中醫專家。

張老師不但醫術高明,醫德也十分高尚。五六十年代,他為了方便金華市區病人就診,規定了每逢農曆二、五、八在九德堂、後街立新旅社等地為病人門診,風雨無阻,從不缺席。有時看病遲了趕不上末班公共汽車,就步行10公裏路回家。他出差在外,所到之處很快就有許多人圍著他,請他診病開方,而他從無怨言。在數十年的行醫中,始終工作認真,態度和藹,不論貧富,一視同仁。不少貧苦人求醫,他診病之後,常常分文不取,有時還慷慨解囊給病人買藥錢。外地病人,路途遙遠,來信要求複診的幾乎每日都有,他常常在晚上拆閱信件,依據病情,及時給予複方,避免了病人往返造成的人力和經濟上的損失。

熱忱帶徒桃李滿園

張兆智老師在後半生的中醫生涯中,盡管診務很忙,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帶徒方麵。他熱心培養中醫人才,言傳身教,誨人不倦,毫無保留地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傳授給年青一代。經他多年的辛勤培育,先後帶出了一批學生,現在他的學生多已成了各地的中醫骨幹。

本文原載於1990年1月23日《金華日報》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