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1],在河之洲。窈窕[2]淑女,君子好逑[3]。
參差荇菜[4],左右流[5]之。窈窕淑女,寤寐[6]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7]。悠[8]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9]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注釋】
[1]關關雎鳩:指雎鳩的叫聲。雎鳩是一種水鳥,又名“王雎”,常常與配偶結伴同遊。
[2]窈窕:據古書記載,美心為窈,美狀為窕。
[3]好逑:理想的配偶。逑指配偶。
[4]參差:長短不齊。荇菜:一種可以食用的多年生水草。
[5]流:指順著水流采摘荇菜。
[6]寤寐:醒來和睡著。
[7]服:思念。
[8]悠:形容憂思的樣子。
[9]芼:選擇、采摘。
【賞析】
古人對《關雎》的評價很高,認為它的聲、情、文、義都很好,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因此將它列為《詩經》的第一篇。
《關雎》是一首男女之間的言情之作,描寫了一位男子對女子的追求。很多學者認為,《關雎》同時也表現了當時人們的婚姻觀。司馬遷的《史記》裏說:“……夫妻之際,人道之大倫也。”《漢書》裏說:“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盡管這些評論聽上去與《關雎》的內容並無關聯,但都是由《關雎》引起的。
這首詩主要采用了有“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的興寄表現手法,主要是以雎鳩的“摯而有別”興淑女應該配君子,以荇菜的“流動無方”興淑女的難於難求,以荇菜的“既得而采之”、“既得而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既得而樂之”等。
理解這首詩,應當從詩義和樂調兩方麵入手。從詩義方麵看,它反映的是民俗,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據說,古人有在仲春之月會合男女的習俗,《關雎》反映的也許就是這一段史實,表現了古代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從樂調方麵看,為了合於樂調,全詩形成了重章疊句的特點。眾所周知,凡是有生氣的詩篇,往往都很重視聲調的和諧,可以當做歌曲唱出來。由此看來,《關雎》就是這樣一首“既詩也歌”的詩歌。
國風·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1],灼灼[2]其華。之子[3]於歸[4],宜[5]其室[6]家[7]。
桃之夭夭,有蕡[8]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9]。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注釋】
[1]夭夭:樹枝隨風搖曳的樣子,或形容樹枝茂盛的樣子。
[2]灼灼:鮮花盛開的樣子。
[3]之子:指這位姑娘。
[4]於歸:指女子出嫁。
[5]宜:和順、親善。
[6]室:夫妻的住所。
[7]家:一門之內。
[8]蕡:肥大。
[9]蓁蓁:葉子茂密的樣子。
【賞析】
《桃夭》是《詩經·國風》裏眾多有關婚嫁禮俗的詩歌中最有名的一篇,主要表達了對新婚女子的美好祝願。
既然是祝賀女子出嫁的詩篇,那麼就應該適合在婚禮上演唱,因此,《桃夭》采用了民歌的複遝形式,全篇反複表達的都是對新娘的祝願,體現了古代人民淳樸、健康的心理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再看具體內容。桃之夭夭表現的是初春時分初生的桃樹枝葉隨風搖曳的情景,用灼灼形容桃花,不僅襯托出了桃花的濃豔,也襯托出了桃花的繁茂和勃勃生機。如果說“桃之夭夭”描寫的是桃花,那麼“有蕡其實”描寫的就是果實了。“有蕡其實”不僅表現了果實的豐碩圓潤,而且也體現出了果實的色彩,讀到這裏,讀者都似乎能聞到它的香味了。
國風·邶風·靜女
靜女[1]其姝,俟[2]我於城隅。愛而[3]不見,搔首踟躕[4]。
靜女其孌[5],貽我彤管[6]。彤管有煒[7],說懌[8]女美。
自牧歸荑,洵[9]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注釋】
[1]靜女:文靜嫻雅的女子。
[2]俟:指在約好的地方等待。
[3]愛而:隱蔽的樣子。愛同“薆”。
[4]踟躕:指徘徊不定。
[5]孌:麵目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