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試是元明清三代在各省舉行的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科舉是“分科舉士”的意思。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從隋唐開始,曆經一千三百餘年,至清代臻於完備。清代科考分為秀才、舉人、進士三個係列,舉人係列的考試叫“鄉試”。鄉試逢子、午、卯、酉年舉行,稱為“正科”;臨時增設的考試,稱為“恩科”,每逢國有大慶,比如萬壽、凱旋等等,即開恩科,是恩出格外的意思。康熙五十二年,聖祖六旬高壽,為有清一代開恩科之始,此後逢皇太後整生日、皇帝五十之後整生日、改元三種情形,例開恩科。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後七旬萬壽,又適逢平定西域,高宗以兩種理由開恩科,是科狀元本來定的是詩名與袁枚並駕齊驅的趙翼,乾隆帝特別以原置第三的陝西韓城王傑一卷,與之對調,為英主籠絡天下的手段,示人以偃武修文之意。
“傑”的本意,是指才智超拔的人。
鄉試於每年八月舉行,稱作“秋闈”,“闈”是考場的代稱;秋闈得意的舉子,第二年的春天進京會試,稱作“春闈”,考中的叫進士。這就是官場上所謂的“兩榜出身”,也叫“正途”。順治以前,會試總在醜、辰、未、戌年的二月裏舉行,雍正五年和乾隆二年,因為有閏月,天氣特別寒冷,會試時間臨時改在了三月。這樣,到了乾隆九年,高宗體恤天寒地凍,雨雪載途,各省士子到京,未免遲誤,就下了這麼一道上諭:“明年二月會試,天氣尚未和暖,搜檢時不無寒冷,著改期於三月舉行。”“搜檢”就是搜身,士子們入場之前,要集中起來搜檢全身,以防“夾帶”作弊。所以從乾隆十年起,會試的時間,無論是正科還是恩科,都是在三月裏舉行,恒為常例。
鄉試的正副主考,每省各一人,由皇帝欽命簡放,專為翰林進士出身的官員,這就是為什麼有清一代,翰林的身份尤其貴重。其中順天鄉試用一、二品大員,其他各省用侍郎、內閣學士、翰林院、詹事府和都察院官員。考試分三場進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為正場,考生於前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曆時九天七夜。為防士子夾帶,規定入場時須穿拆縫的衣服,單層的鞋襪,皮衣不得有麵,氈毯不得有裏;禁止攜帶木櫃木盒、雙層板凳、裝棉被褥;硯台不許過厚,筆管必須鏤空,蠟台必須空心通底,連糕餅餑餑,都要一個一個剖開檢查。考試的內容,順治初年規定,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用八股文,稱為“製義”,亦稱製藝、時藝或時文;第二場考論一篇,判五道,詔、誥、表任選一道;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乾隆五十二年後,改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第二場考經文五篇;第三場考策問五道,內容為經史、時務、政治。順天鄉試的《四書》題和貼試詩題,是要由皇帝“欽命”的,各省的考試內容,則由朝廷任命的主考官命題。
清朝末年,科場出題割裂的現象愈發嚴重,尤其是初場出經書題,往往強截句讀,破碎經文,於不當連處而連,不當斷處而斷,頗遭人譏評。俞平伯的曾祖,晚清著名的經學家俞樾,就曾因出題割裂而被革職,相傳是從《論語》“邦君之妻章”中,割“君夫人”三字;從“陽貨章”中,割“陽貨欲”三字,出“君夫人陽貨欲”為題,是以下章首句接上章末句。這已經不僅是不通,而是戲侮了,若是放在雍正年間,一定會興起大獄。所以事情出來之後,俞樾自行檢舉,得了個“遣回原籍,永不敘用”的處分。
這是鹹豐七年,俞樾三十七歲。
然則像俞曲園這樣的學問大家,怎麼就會命出這樣不通的題目來呢?人們頗感困惑。後來就傳出一種說法,說是河南學政衙門裏,一向有狐仙作祟,學政到任之後,必得先祭拜它老人家,方能平安無事。可是俞樾不信啊,不加理睬;出題時就有些神思恍惚,鬧出這麼個大亂子。也有的說不是鄉試,而是院試,各省學政在三年任期內,不是要兩次巡回各縣,主持生員的歲考和科考嗎?這稱為院試。有一回,兩縣同日考試,俞樾給一個縣出題《獄蹄鳥跡之道》,另一個縣出題《雞鳴狗吠相聞》,有禦史就以“字不成字,文不成文”彈劾他,不知哪一種說法可信。清代闈中,有很多講究,還有一個講究,是不宜從《大學》裏出題,如果出了,闈中必有火災。這在康熙一朝,在浙江鄉試,是屢屢得到應驗的。康熙癸卯年首題“生財有大道”句,壬子年首題“如切如磋”句,庚午年首題“無所不用其極”句,都出自《大學》,結果都引起了大火,從此以後,浙江秋闈不再出《大學》題,沿以為例。但問題又來了,不出《大學》,又不合出題的規矩。定例:鄉試題目首題為《論語》,則次題為《中庸》;首題為《大學》,則次題為《論語》。道光庚子科,山西首題“德潤身,心廣體胖”,次題“體群臣也,子庶民也”,就都因沒有《論語》題,主考官受到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