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朝舊事——晚清風雲人物(1 / 1)

寫在前麵:

1994年3月,我父親突然去世,對我打擊很大。我幼年喪母,對父親的離去,一時難以接受。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裏,萬念俱灰,幾近無法思考。在這樣的心境下,隻能轉而讀史,而最先通讀的,是五百三十六卷的《清史稿》。由此旁及多種清人筆記,對晚清一段曆史,自覺有了較為自如的把握。於是就有了一組以《前朝舊事》為題的讀史筆記,在晚報發表後,很得一部分讀者的稱許,說是“既非道聽途說,戲說曆史;也非引經據典,堆砌史料”,有很強的學術價值和很強的可讀性。受此鼓舞,我又斷斷續續,寫了多篇,終成今天的規模。

舊事要寫出新意,頗為不易,而要涉史成思,涉筆成趣,就更難了。然則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中國,內憂外患,紛至遝來,山河糜爛,列強環伺。身處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多少人載沉載浮、身名俱滅?彷徨新與舊、生與死之間,多少人茫然四顧、驚慌無措!這對於寫作者來說,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挑戰,沉吟其間,竟有些欲罷不能了。時間限定在晚清四十年,慈禧太後當朝的這一曆史時期內,是因為這一時期的中國,尤其動蕩、迷茫、混亂、羸弱,如李鴻章言,麵臨“三千年之大變局”。從鹹豐十一年(1861年)發動辛酉政變,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晚光緒皇帝一天離世,慈禧太後整整統治了中國48年,曆經鹹豐、同治、光緒三朝;策立6歲的載淳、4歲的載湉、3歲的溥儀;三度垂簾、兩番歸政,慈禧一朝,不知有多少悲劇、喜劇、醜劇和鬧劇上演!而或同時或更早,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法國發生了政治革命、俄國發生了政黨及意識形態革命、日本完成了明治維新……古老的中華,燦爛的古國,就這樣被曆史拋棄。那是一段怎樣的歲月,怎樣的人生啊?那時的人們,尤其是身處風口浪尖上的政治人物,又有著怎樣的困惑、怎樣的內心?很想從曆史的煙塵中,發現曾經鮮活的生命;在日漸繁囂的今世,感受一個多世紀前,我們民族所遭受的苦難和屈辱,傾聽一個文明古國在時代的重壓下,沉重的喘息聲。雖說所寫人物,無不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所寫事件,也無不是晚清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但總歸從小處落筆,才能還原曆史的細節和生命的溫度。有關典章的部分和“道鹹”兩朝的人物,因為不在“四十年”的範疇之內,歸入了“附錄”。孔子說“天假以年,五十而讀易,可以無大過”。雖然十六年前,開始這一係列的寫作時,我離“五十之年”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而今天,我則早已過了知天命之年了。前世的喧攘,如今都凝結成了曆史和文字,閱讀它們,會有一種地老天荒的寂寞。我因此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五四”對於古老中華文明的意義,因為有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知識分子才有可能打破單一的文化傳承格局,將20世紀的中國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