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對對方過於好,會令對方對這種恩情感到麻木,時間長了,就不覺得你對他有多好。中國有句俗話“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對別人適度地好,對方會感激你,也會回報你;如果你對對方過好,時間長了對方就麻木了,而你某一次達不到原來的標準,反而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從而得罪了他。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把對方給慣壞了。
這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經常可以看到。如果你對子女過好,會讓他習以為常,覺得理所當然,一旦將來讓他獨立解決困難,他就覺得你對他太不好了,還怎能指望他孝敬你呢?
夫妻之間也是如此。有時,妻子對丈夫太好,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事都對他百依百順,反而讓對方輕視你的感情。因為人們對於太容易得到東西,就不懂得珍惜了。而對方不珍惜你的付出,反過來可能引起你的怨恨,結果在感情上形成了惡性循環,很不利於夫妻感情的健康發展。所以,在愛情關係裏麵,一個人不要隻求付出不求回報,而應該適當地要求對方付出,以保持感情的平衡。
在職場也有這個規律。有的老板一開始比較仁慈,給員工較高的工資。可是市場風雲變幻,後來生意發展不順利,公司財務吃緊,隻好降低員工的工資,便導致員工的抱怨。作為老板,應該在開始的時候就避免過於樂觀,不能把員工工資定得太高,因為你提高他的工資他高興,你一旦降低,他就怨你。為了鼓勵員工的積極性,可以許諾年底的獎金,但那要以公司經營狀況良好為前提。
再次,對別人過於好容易讓人覺得你心太軟,不怕你,對你無所忌憚。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之輩,所以讓自己有點威嚴,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也能讓自己更有影響力。如果你總是對別人太好,會讓人覺得你善良而軟弱,容易利用你。尤其是作為領導,更要懂得恩威並施的道理,既要有軟的一麵,也要有硬的一麵。
先貶後褒、先抑後揚,易得人好感
——欲揚先抑定律
戰國的時候,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猴子。後來,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對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給每隻猴子八顆栗子,早上四顆,晚上四顆。幾年之後,猴子的數目越來越多,吃的栗子也越來越多。於是老人想把每天喂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他對猴子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猴子們聽了,不能接受,於是就吱吱地叫,非常不願意。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猴子們聽了,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
老人給猴子的栗子數量沒有變,隻是給的方法變了:一是先少後多,一是先多後少。那麼猴子為什麼對前者不滿意,對後者卻感到滿意呢?
原來這是受到心理學上一個獨特的心理規律支配的。心理學家發現,在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時,並不是一味地施行肯定和獎勵最能給人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懲罰最能給人惡感。事實是,先否定後肯定能給人最大的好感,相反的,先肯定後否定則給人的感覺最不好。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蘭迪做過一個實驗。他把被試者分為四組,施行不同的措施,測試結果也不同,結果如下:
對第一組被試者始終否定(-,-),被試者不滿意;
對第二組被試者始終肯定(+,+),被試者表現為滿意;
對第三組被試者先否定後肯定(-,+),被試者最滿意;
對第四組被試者先肯定後否定(+,-),被試者表現為最不滿意。
這種心理規律,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平時人們所說,“磕一個頭放三個屁——行好沒有作孽多”,“有一百個好,最後一個不好可結成冤家”,就是這種規律的反映。
也許我們會想到前麵講的近因定律,但這個定律比近因定律還多了一層意思,就是:先否定,後肯定,有一個對比的效果,比單純肯定更能給人好感;而先肯定,後否定,也因為有個對比的效果,要比單純的否定效果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