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微笑是最美的花(2)(1 / 3)

◆納什:以美麗心靈與人生博弈

佚 名

2002年,一部名為《美麗心靈》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風靡全球,該片以美國數學家納什的生平為基礎加以改編,當觀眾被影片中所表現的愛和美麗心靈所打動的時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校園裏那個孤獨的老人也逐漸走入世人的視野。

約翰·納什1928年出身在美國一個軍人家庭。十四歲時,他的數學天分開始展現,由於他的存在,使教他的老師都產生受挫感。納什二十一歲博士畢業,他的關於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論文在當時被看成遊戲之作不入主流。此時的納什對名利表現出無足縈懷的態度。別人常常請他解決數學難題,題目破解後,有些人卻以此作為自己的成果來發表,當朋友氣憤地建議納什訴諸法律時,他總是一笑置之——解出難題是最快樂的事。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納什已是聞名世界的科學家了,還被《財富》雜誌推舉為天才數學家中最傑出的人物。但就在這時,不幸降臨,他患上了強迫性精神分裂症。精神錯亂困擾了他三十年。此時,母校向他張開雙臂,特意留出一個閑職讓這位昔日的天才有個棲身之地。於是,在普林斯頓校園裏,常常有一個衣著怪異的“幽靈”喜歡在黑板上亂寫亂畫,留下稀奇古怪的信息。多年來,納什的經濟來源就是從母親臨終前替他成立的信托基金中每月提取四百多美元。他的妻子艾利西亞表現出了鋼鐵般的意誌,一直陪伴照顧他。在她的努力下,奇跡出現,數十年後,納什終於康複,由“瘋子”變回“天才”。 上帝也最終眷顧了這個“怪人”。隨著商業競爭時代的到來,納什五十年前所作的博弈論一下子成為與市場聯係密切的顯學。納什也因此進入諾貝爾獎評委的視野。為了驗證納什是否已經痊愈,諾貝爾委員會特意派代表訪問他,當該代表向納什委婉地表達他已被“考慮”授予諾貝爾獎時,納什坦率地說:“我想您來這兒是想看看我瘋沒瘋,如果我瘋了卻得了獎,肯定會把你們的事兒搞砸。”接著他又認真地說,“在你們看來我瘋了幾十年,我卻以為,那不過是一種特立獨行的狀態而已。”

1994年,納什與其他兩位學者分享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到獎金的納什對記者說:“我相信有資格申請信用卡了。”當被問及得獎對他的生活有何影響時,他說:“我現在可以去咖啡館了。”納什把獎金(3人分享後已經不多)一部分還了債務,一部分買了基金,然後就去資助那些貧困的研究者。他依然住在一座普通的房子裏,艾利西亞依然照顧著他。而在普林斯頓大學,每天落日的餘暉下仍然可見納什散步的身影。對納什而言,自己仿佛在與上帝進行一場人生博弈,用半生瘋狂的代價獲得暮年的聲名,兩者毫不虧欠,恰如博弈論中著名的“納什均衡”。

每天進步一點點

是美麗的心靈成就了納什輝煌的成就。

這美麗的心靈不僅僅是納什自己的,還有他美麗的妻子和那些尊崇他的同事。就是這些充滿愛的心靈,幫納什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歲月。

寧靜淡泊和執著奠定了納什成功的基石,因為沒有了紛繁喧嚷、明爭暗鬥的攪擾,唯有對摯愛和癡迷的事情的執著和不言放棄。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美麗心靈。

◆博爾赫斯的夢與愛

潘能軍

阿根廷一代文學大師博爾赫斯是一個偉大的夢想家,他永遠生活在一個迷宮裏。他以不可思議的想象創作了大批的小說和詩歌,在世界文學的輝煌殿堂裏贏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而晚年的博爾赫斯是不幸的,雙眼趨於失明,他九十餘歲的老母親既做秘書又當護士,繼而又不得不擔當起他的文學代理人和巡回大使。自始至終的母愛使博爾赫斯獲得了力量。六十餘歲的他在高齡的母親麵前永遠是個孩子。母親聽寫他口授的作品,並用英語和法語讀書給他聽,這一切都像是一位母親在幫她的兒子做家庭作業。博爾赫斯和母親長久地生活在一個空間裏,好像曾維係他倆的臍帶從未被割斷過。但時光在流逝,他們都衰老了。

博爾赫斯並不是個嚴格意義上的禁欲者,他終生愛過一個女人,並且他為她等待了三十年,這個女人名叫埃爾莎。那時,博爾赫斯二十七歲,埃爾莎十七歲。但她對當時這位年輕而靦腆的詩人似乎並不感興趣,他們的浪漫史如曇花一現。埃爾莎後來嫁給了十九世紀阿根廷一位著名作家的後代,但這並沒有改變博爾赫斯對她的戀情,三十年後,埃爾莎的丈夫去世,博爾赫斯與埃爾莎重逢,並很快就決定結婚,母親提出了反對意見,博爾赫斯不顧母親的反對,固執地履行了婚約。母親知道,兒子堅持的事情是不可動搖的,年邁的母親還是參加了兒子的婚禮。

然而用三十年等待的一個夢,很快就破滅了。他們的婚姻生活持續不到三個年頭,博爾赫斯就毅然帶著一千五百冊的藏書離開了埃爾莎。他對這短暫的婚姻長久地保持著沉默,許多年後,他才打破了保持沉默的戒律。他對好友說,他在埃爾莎的身上發現了一樁奇事——她從來不做夢;而埃爾莎指責他是個頑固的單身漢,沒有一點婚後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