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與茶
明朝有一位婦女給丈夫寫了一首詩,以表示對丈夫納妾的不滿,詩曰:
恭喜郎君又有她,儂今洗手不理家。
開門諸事都交付,柴米油鹽醬與茶。
本來開門七件事為“柴米油鹽醬醋茶”,妻子隻交付六件,而留下了“醋”意。利用“缺省”措辭法,別具情趣。
二郎廟記
據傳,四川某地有一座二郎廟,裏麵豎著一個石碑,刻著《二郎廟記》,總共是72個字。文曰:
好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二郎廟。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廟前有二株樹,人皆以為樹在廟前,我獨以為廟在樹後。廟內有鍾鼓二樓,鍾聲咚咚,鼓聲嗡嗡,因而為之記。
碑文固然簡短,但是言之無物,廢話連篇,讀之令人發笑。
題牆仿桃花
順治庚寅、辛卯年間,秦世楨巡按江南,有鐵麵之稱。繼任者名叫李成紹,安靜無為,隻是每天飲酒作樂而已,人們稱之為糟團。有人改崔護《人麵桃花》詩句貼在牆上,雲:
去年今日此門中,鐵麵糟團兩不同。
鐵麵不知何處去,糟團日日醉春風。
唐代崔護有《題都城南莊》曰: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
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將此詩巧改活剝,無形中生出許多妙趣。
王安石改詩
宋代王安石有一次外出巡視,夜宿於一座寺廟中,見寺院牆上寫著一首詩:
彩蝶雙起舞,蟬出樹上鳴。
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蕊。
王安石看罷連說“荒唐”,問寺僧是何人所寫,寺僧說是山下一個屢試不第的秀才所書。王安石聽了說:“像他這樣的蠢材,怎麼會及第呢?”並隨即將詩的後兩句改為;
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蔭。
王安石改罷,其隨從大讚“改得好”。而寺僧卻對王安石說:“丞相有所不知,秀才寫的是一首即景詩,詩景是一幅畫,不是兩幅畫。明月不是指月亮,是本地的一種鳥,它能預告陰晴。白天如能聽到它的叫聲,夜裏必是晴天,並能看到月亮。黃犬並非黃狗,它是一種金黃色的小蟲,習慣躲在花蕊裏睡覺。”
王安石聽了這一番話,麵帶愧色地說道:“都怪我不了解情況,妄下雌黃,請恕我再改過來。”
一句詩
宋代有一位詩人叫潘大臨。有一年入秋以後,他對每個景物都有感觸,覺得都有詩意,於是天天構思,想寫出不同凡響的詩篇,可是又總覺得為俗氣所蔽,難以下筆。
一天,他閑躺在床上,在清苦的境域裏想象即將到來的重陽佳節,想象親友團聚的歡樂情景,忽然聽到“攪林風雨聲”,一下子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他立即從床上跳起來,提筆在牆壁上寫道:“滿城風雨近重陽。”剛剛寫完還沒有考慮第二句,突然催租子的人闖進來,立刻把他的詩興衝走了。
以後他想接著寫,可是靈感卻一去永不再來了。
他的朋友向他要詩,他不得不說明情況,隻將這一句寄去。可是,即使這一句,也成為名句傳世,曆代受到稱譽。呂本中《童蒙詩訓》說:“文章之妙,至此極矣!”成語“滿城風雨”就是由這句詩而來。
袁枚得詩於民
清代詩人袁枚自稱“隨園主人”,很善於向平民百姓學習。他說:“村童牧豎,一言一笑,皆吾之師,善取之皆成佳句。”
一個冬天的夜晚,袁枚借著朦朧的月光在隨園中散步,欣賞歲寒三友鬆竹梅。偶然間,他見一仆人挑著糞桶路過,那仆人看到一樹梅花含苞待放,便在主人麵前信口讚道:“有一身花矣!”
意思是把梅比作婦人,孕育著一樹繁花。袁枚暗暗記在心中,後來竟點化出兩句好詩:
月映竹成千個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有一次,袁枚出門,在一個僧人處借宿,欣賞了主人花園中的梅花。第二天告別,主人送行時風趣地說:“可惜園中梅花盛開,公帶不出!”袁枚聽後,立刻觸發了詩興,隨即吟誦道:
隻憐香雪梅千樹,
不得隨身帶上船。
秋夜回文詩
清代時,雲南張月錯先生善作詩詞,一生著作很多,可惜留下較少。他死後50年,《隨園詩話》的作者袁枚從他孫子張旭那裏得到一首《秋夜回文詩》:
煙深臥閣草凝愁,冷夢驚回幾樹秋。
懸壁四山雲上下,隔簾一水月沉浮。
翩翩影落飛鴻雁,皎皎光寒靜鬥牛。
前路客歸螢點點,邊城夜火似流星。
這是一首寫景詩,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邊城秋夜的清冷和蕭瑟情景。如果倒過來讀,也還清新有味,不失為一首好詩:
星流似火夜城邊,點點螢歸客路前。
牛鬥靜寒光皎皎,雁鴻飛落影翩翩。
浮沉月水一簾隔,下上雲山四壁懸。
秋樹幾回驚夢冷,愁凝草閣臥深煙。
“十”字詩
《今古奇觀》中有一首“十”字形的詩:
我
就
成
仙裏一龍飛上天
毛
衝
天
這首“十”字詩的讀法是:
天上飛龍一裏仙,仙裏一龍毛衝天,
天衝毛龍成就我,我就成龍飛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