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友情不可靠遷就
對於許多青少年來說,為了友誼,總是讓自己委曲求全,不懂得怎樣去拒絕,結果迫使自己去做不願意做或者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這讓自己的心理受到不小的打擊,也會危急到自己的人際關係。所以對於朋友不合理的要求,要大膽地說“不”,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友情不可靠遷就。
遷就的友情不是真正的友情。真正的友情是一種很美妙的東西,可以讓你在失落的時候變得高興起來,可以讓你走出苦海,去迎接新的人生。他就像一種你無法說出,又可以感到快樂無比的東西。放眼看現在的中學生中,有很多為友情而累,而心傷,他們為了友誼去勉強自己。分析中學生遷就朋友的心理原因,不難發現:
(1)他們害怕失去朋友。
當一個人特別害怕孤獨時,那麼他就離不開夥伴。所以這一類的青少年平時跟夥伴或者是朋友說話都是很小心,人家要什麼東西或者是辦什麼事,自己都會去努力幫朋友完成。有些東西甚至不等人家來要,就會主動送上門去,把東西給了別人以後,不會心疼,也不會後悔的。
(2)他們的性格膽小。
有些青少年怕事,膽小,生怕惹哪位朋友或同學不高興,即使對別人提的要求明明心裏不同意,也說不出口。
(3)他們好麵子的原因。
在現在的社會上,很多人都是講麵子,一些青少年生怕別人說自己“不懂世故”。為了照顧自己的麵子,常常做一些違心的事情。比如在飯店吃飯,明明知道不該自己掏錢,但對方不主動,自己隻好大方一把,然後離開飯店難免沒有怨言。
(4)他們不知道怎樣拒絕別人。
許多青少年並不是不想拒絕別人,而是缺乏拒絕別人的技巧,覺得直接說“不”傷害到別人的自尊,也怕危急自己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因此就隻好自己忍著了。
一名初二女生來詢問,她和她的一個很要好的朋友經常吵架,她不知道兩人還是不是好朋友?為了保住友誼,他們不敢相互指出對方的對與錯,甚至在她的好友有偷盜自己東西的行為時,也不敢多說,近來,好友還被一群品行不良的人恐嚇威脅著讓陪著他們玩玩,而且讓好友去幹壞事,她們兩個都害怕不服從會招到報複,而服從了又害怕自己變壞。因此,徘徊不定,也不知道怎麼辦。
少年由於缺乏辨證而全麵的看事物的經驗,往往會把朋友之間的友誼神聖化。他們會把小集團中的一些人的行為準則作為自己的行動標準。常常為了所謂的“義氣”而包庇同伴,或者為對方打抱不平,也不管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就很衝動地做出一些造成較大不良後果的行動。
青少年要首先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真正的好朋友不僅僅是講“義氣”,好朋友是要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
青少年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與別人不同的觀點,要敢於接納與自己不同的合理觀點,保留自己的正確觀點,最好能夠采用一切合理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的正確性。
真正的好朋友應該為對方的健康成長著想,對方的不當行為我們都應該勇敢而委婉地提出,引導他們改正錯誤。麵對不良行為的影響,應該主動向家長或者老師尋求幫助。
韓淩是一個膽小的人,平時在班裏很少說話的,總是保持沉默。班上有幾個同學看他老實,總是欺負他。而他卻不這樣認為,他把他們幾個當成了朋友,不管班上的那幾個同學讓他去幹什麼,即使自己心裏雖然不願意去幹,他都不會說一個“不”字。因為,他害怕別人不理他,不和他做朋友。但即使韓淩這樣委曲求全,同學們還是沒有人和他做朋友。
青少年要知道,遷就的友情不是真正的友情,遷就來的友情會讓自己很累。那麼青少年要怎樣去麵對朋友的不合理要求呢?
(1)用正當理由委婉拒絕。
當你拒絕別人時,通常要用最委婉、最溫和的方式表達你的不同意見。必要時,要用委婉和坦誠的語氣,向對方詳細解釋不能答應其要求的理由,而不是生硬冷淡地拒絕,因為那樣隻能傷害並有可能失去朋友。所以,麵對這種“難題”,有時我們不得不使用謝絕的語言。
(2)巧妙轉移。
不好正麵拒絕時,轉移話題也好,另有理由可以,主要是善於利用語氣的轉折——溫和而堅持——絕不會答應,但也不致撕破臉。
(3)用肢體語言表達。
有時讓青少年開口拒絕對方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在心中演練多次所以就要好好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一般而言,搖頭代表否定,別人一看你搖頭,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之後你就不用再多說了。另外,微笑中斷也是一種掩體的暗示,當麵對笑容的談話,突然中斷笑容,便暗示著無法認同和拒絕。類似的肢體語言包括,采取身體傾斜的姿勢,目光遊移不定、頻頻看表,心不在焉……但切忌傷對方自尊心,使自己失去一個朋友,而多了一個敵人。
(4)學會拖延。
這裏所說的拖延法,並不是讓青少年對自己已經承諾給別人的事來進行拖延。而是當別人想讓你幫忙時,可以暫不給予答複。當對方提出要求時你遲遲沒有答應,隻是一再表示要研究研究或考慮考慮,那麼聰明的對方馬上就能了解你是不太願意答應的。
(5)找恰當的借口來拒絕。
雖然找到借口來謝絕對方是不禮貌的。但是,借口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許多情況下,要拒絕對方的某一要求而又不便說明理由,也不便向對方說什麼道理,不妨尋找恰當的借口(或稱“托辭”),以正當的、不至於被對方責怪的理由來回避對方的要求,這樣既解決了問題,也維護了自己的人際關係。
友誼是不能靠遷就來維持的,如果這次你讓步了,可能以後還有什麼事需要你來遷就。也許你很在意友情,那你隻能選擇更理性的一者。我想你的好友會理解的,她現在隻是心理還不是很適應,等她經曆的事多了,她也就明白了,你們的友情將死而複燃。
2別把友情當愛情
青春期,是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階段,他們希望拓展自己的活動天地,開創自己的交際空間,以此傾訴困惑,解答疑問,展示能耐,於是產生了主動交友的欲望。但很多同學在與異性交往中由於把友情當愛情而產生了一係列的情感困惑。
異性同學互相親近、樂於交往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正常現象,但是許多人對這種現象缺乏正確的認識。簡單模仿影視作品中的青年男女的行為,談起了“朋友”,自認為是在“談戀愛”。
“戀愛”的結果是結婚成家。青少年,別把友情當愛情。
一個初三女生的困惑:我是一個正在上初三的女生,眼看就要中考了,可是我上課根本聽不進老師的講課,心裏成天都在想著一個男生。我心中想著的男生是一個很文靜的男孩,和我以前是同桌。他對我很好,我們以前經常在一起學習,一起玩耍,我很開心。前不久,老師調換座位時把他從我身邊調走了,安排他和另一位女同學同桌,這讓我很傷感。
說句心裏話,一年前我就暗戀上了他,隻是他沒有察覺而已。如今,他和那位女同學很談得來,經常在一起玩耍。每當看到他們開心地在一起玩耍,我的心都很煩躁,感覺有一種說不出的痛。我也想好好學習,可又情不自禁地成天想他。如今,我發覺自己根本無法擺脫他的影響,我該怎麼辦?
青少年首先要分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戀愛,戀愛所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生理成熟是愛情的物質基礎。中學生開始步入青春年華,有了性意識的萌芽及發展,開始有接近異性,交異性朋友的需要。但從萌芽到成熟尚有較長(13、14歲——18、19歲)的成長曆程。如果這時去急於品嚐愛的烈酒,嚐到的將是一杯苦酒。就像樹上開始掛上果子但不等於已成熟一樣,未成熟的果子是酸澀的。
心理成熟是愛情的精神依靠。戀愛不僅是求得生理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契合,雙方都應為對方提供一個心理上的安全可靠的港灣。而中學生自身尚處於心理的發展階段,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變化過程中。從認識到情感乃至人生觀、世界觀尚不完整、不穩定。情感缺乏深刻性和穩定性,對事物認識的態度仍有較強的依賴性。對愛的對象與內涵還沒有穩定而全麵的理解。多數同學認為此時遇到的就是最好的。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的成熟,交往麵的擴大,將來到了更好更廣闊的生活空間中才發現,原來還有更精彩的世界。當你看見大海時才發現原來看到的不過是一條小溪。
良好的事業是愛情的物質保障。愛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事業之上,古人講“成家立業”,而現代人更應當“立業成家”。我們處於高度現代化的社會,每個人要幸福地生活,必然要有一定的本領,在事業上有自己的發展空間。也才能為所愛的人提供一片綠蔭,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也許有同學會說,為了愛,我願意跟他(她)去流浪。不過,這僅是一種短暫而美好的幻想,你們不可能逃避現實,沒有那麼美好的伊甸園等著你。雖然愛情不以物質論價,但生活不總是風花雪月,總不能隻有精神而不言物質,試想,這樣連基本的生存都難以維持,還何謂愛情呢?
中學生朋友,當你在談情說愛的時候,想到過以上這些嗎?據了解,絕大多數中學生沒有對“愛情”二字認真咀嚼過。
小麗是剛踏入高一的一個中學生。以前的她大大咧咧,愛說愛笑,但現在的她看起來文文靜靜,好像總有什麼心事似的。突然有一天夜裏,她沒回寢室,獨自在外麵淋了一夜的雨。老師知道了此事,就關心地問她,她半晌不說話,最後在老師的期待的目光中,她道出了一切。原來是她喜歡上了她的同桌,一個陽光帥氣的男生,但他卻總是和前麵的女孩子在一起說笑。老師問:“你喜歡他什麼呢?”她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老師又問:“你是怎麼喜歡他的呢?”小麗的眼神開始飄忽起來:“有一天中午他見我沒吃飯,就立刻跑出去給我買了一塊麵包,還有別的零食,那時候都快上課了。……”其實,小麗喜歡上這個男孩子,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對方給自己買了午餐。這和小麗第一次離開家,在校住有著很大的關係。陌生的環境,再加上青春期性意識的懵懂,很容易把異性對自己關心當做愛情。
可見,青少年在進行異性交往過程中,常會出現誤把友情當愛情。青少年分清友情與愛情的界限是十分必要的。
青少年可能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很多麻煩,尤其是人際關係緊張,深感寂寞孤獨,需要有人傾訴。而青春期的學生心理具有很強的隱蔽性,不輕易向別人吐露,包括父母、老師。特別是性格較內向的學生。因此,他們希望找一個可以信賴的人,而此時有一個異性同伴能理解他(她),願意跟其談心,就感覺得到了安慰,大有情投意合,覓到知音之感,因此,容易誤入愛河。
青少年錯把友情當愛情,把異性對自己的關心、幫助、愛護錯誤定位在戀人的行為上;有的被對方瀟灑的外表、風趣的談吐、優秀的成績所吸引,幻想成為自己的戀人。少男少女情竇初開,常常構想自己的“夢中情人”、“白馬王子”。當有一天在校園裏突然發現某人正好和自己心中的標準吻合時,頓生愛戀之情。而這種感情常常是一方的主觀意願或錯覺,得不到對方的回應。
青少年一定要正確的區分友情和愛情。不要讓錯誤的意識來傷害到自己,傷害到兩個人的友誼。
3與人分享,不再自私
自私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自私表現為凡事隻為自己考慮,不顧及他人感受,以自我為中心。有些人的自私有時並不是很明顯,雖然自私的手段高明些不被人發現,但在一己利益沒得到滿足時會長久地鬱悶。這樣的自私,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能對某些具體的事物有推進作用,但不適用於事物的長遠發展,對自私者本身,推動作用也不穩定,隨時會讓自私者心理失衡而躁動不安。
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自私之心,自古就有。戰國時期,齊國有一美男子鄒忌,一天另一美男子徐公來訪,徐公走後,鄒忌便問妻子、小妾、客人,他與徐公哪個長得更英俊,三人異口同聲說鄒忌長得好看。鄒忌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認為妻子是偏愛他,小妾是害怕他,客人是有求於他,他們不講真話,都有私心雜念。所以《書·周官》就提出“以公滅私”,孫中山先生也提出“天下為公”的主張。由此可見,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學會分享。
這是一個漂亮的大花園。草叢中盛開著美麗的花朵。另外園裏還有12株果樹。春天來臨時,樹上開滿紅色和白色的花朵;秋天到來時,樹上果實累累。鳥兒在樹上歌唱,唱得那麼動聽,孩子們有時會停止遊戲,來傾聽鳥兒唱歌。他們彼此歡叫著:“我們在這兒多快樂呀!”
巨人離家已經七年了。一天他回來了。他一進家,就看到孩子們在花園裏玩,他大吼道:“你們在這兒幹什麼?”孩子們一聽就嚇跑了。
“我自己的花園就應歸我自己,”巨人說,“除了我自己,我不許任何人在裏麵遊玩。”於是他在花園四周築了一道高高的圍牆,還貼了一張告示:“禁止入內。”他是一個非常自私的巨人。
孩子們因此沒有玩的地方了。他們隻好在馬路上玩,可路上塵土飛揚而且到處是堅硬的石頭,他們不喜歡。他們放學後就在高牆外轉來轉去,談論著牆內美麗的花園。他們相互說著:“以前我們在這兒多快樂呀!”
春天來了,全國到處開滿鮮花,鳥兒到處飛。但是在自私的巨人的花園裏卻仍是一派殘冬的景象——因為園內沒有孩子的蹤跡,鳥兒也就不願在這兒歌唱,連樹都忘了開花。雪花鋪滿草地,寒冰覆蓋著所有的樹木,使它們披上銀裝。北風刮來,接著又下起了傾盆大雨。自私的巨人坐在屋子窗前,望著外麵寒冷雪白的花園,說:“我弄不懂為什麼今年春天來得那麼遲。我希望天氣能變得好一些。”
但是春天和夏天一直都沒來。當別的花園結滿金色的果子時,巨人的花園裏卻一個果子也沒有。那兒永遠是冬季,有凜冽的北風,寒冷的冰雪和瓢潑的大雨。一天早上巨人躺在床上,忽然聽到一種優美的音樂。這是一隻小鳥在窗外唱歌。他已經很久沒聽到鳥兒的歌聲了,所以他以為這是世上最美的音樂。接著,北風息了,暴雨停了。
“我相信春天到底來了!”巨人說著跳下床朝外麵看去。
他看到了什麼?
他看見一副美妙的景象。孩子們從圍牆的一個洞鑽進花園裏來,坐在樹枝上。他在每棵樹上都能看到一個孩子。孩子們又都回來了,果樹很高興,用各種各樣的花朵將自己重新裝飾起來,鳥兒歡快地四處飛翔,歌唱,花兒也在綠色的草叢中抬頭張望。
“我多自私呀!”巨人說,“現在我知道為什麼春天不肯到這兒來了。我要把這個男孩抱到樹上,然後推倒圍牆,那我的花園將永遠是孩子們的遊戲場。”他對自己以前做的事確實感到後悔了。
於是他走了出來,輕輕地打開門走進花園。但是孩子們一看到他,就都嚇跑了。隻有那個小男孩沒有跑:他眼裏含著淚水,沒看見巨人走了過來。巨人悄悄地來到他身後,他伸手把男孩輕輕抱起來,放到樹上。那棵樹頓時開滿鮮花,鳥兒也飛來了在樹上唱歌,小男孩伸出雙手摟著巨人的脖子吻了他一下。
其他的男孩認為巨人不再那麼壞,那麼自私,於是他們又都跑了回來。
“孩子們,這兒現在是你們的花園了。”巨人說著把圍牆推倒了。人們順大路進城時,看到巨人正和孩子們在花園裏玩,那個花園是他們見過的最美麗的花園。
當你擁有六個蘋果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們都吃掉,因為你把六個蘋果全都吃掉,你也隻吃到了六個蘋果,隻吃到了一種味道,那就是蘋果的味道。
如果你把六個蘋果中的五個拿出來給別人吃,盡管表麵上你丟了五個蘋果,但實際上你卻得到了其他五個人的友情和好感。
以後你還能得到更多,當別人有了別的水果的時候,也一定會和你分享,你會從這個人手裏得到一個橘子,那個人手裏得到一個梨,最後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種不同的水果,六種不同的味道,六種不同的顏色,六個人的友誼。
青少年一定要學會用你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你來說更加重要和豐富的東西。所以說,放棄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樂趣,不再自私是一種健康的心理。
有一個故事,說一位猶太教的長老,酷愛打高爾夫球。在一個安息日,他覺得手癢,很想去揮杆,但猶太教規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須休息,什麼事都不能做。
這位長老卻終於忍不住,決定偷偷去高爾夫球場,想著打九個洞就好了。
由於安息日猶太教徒都不會出門,球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因此長老覺得不會有人知道他違反規定。
然而,當長老在打第二洞時,卻被天使發現了,天使生氣地到上帝麵前告狀,說某某長老不守教義,居然在安息日出門打高爾夫球。
上帝聽了,就跟天使說,會好好懲罰這個長老。
第三個洞開始,長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績,幾乎都是一杆進洞。
長老興奮莫名,到打第七個洞時,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懲罰長老嗎?為何還不見有懲罰?
上帝說:我已經在懲罰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個洞,長老都是一杆進洞。因為打得太神乎其技了,於是長老決定再打九個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懲罰在哪裏?
上帝隻是笑而不答。
打完十八洞,成績比任何一位世界級的高爾夫球手都優秀,把長老樂壞了。
天使很生氣地問上帝:這就是你對長老的懲罰嗎?
上帝說:正是,你想想,他有這麼驚人的成績,以及興奮的心情,卻不能跟任何人說,這不是最好的懲罰嗎?
人生是酸甜苦辣的組合,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而壓力卻是無限的,喜悅也是無限的。當一個人的壓力無窮大,不懂得把自己的壓力分給別人一點,早晚要垮掉;當一個人遇到高興的事情,卻沒有人與他分享,結果隻會讓高興的心情變為鬱悶。因為,生活需要伴侶,快樂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沒有人分享的人生,無論麵對的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一種懲罰。
細心觀察和思考之後,你必然體會到分享的樂趣,那個時候你就能自動自發的愛上這種行為。你從一個無恥的自私鬼變成一個心胸寬廣的人,當然你也能從中感到分享的無限樂趣了。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良性循環,多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