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養生的時尚:
提起刮痧,許多人會想起電影《刮痧》。刮痧原本是我國中醫療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治病保健療法,廣為國人青睞。一部《刮痧》的電影,也讓更多的國人了解了刮痧,讓刮痧成為養生的時尚。
刮痧又稱“挑痧”,是我國民間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它是用刮具(水牛角、木梳、銅板或湯匙)蘸以茶油、菜油、蔥薑汁、雞蛋清等介質,對身體一定部位的皮膚進行連續刮、提、推、擦,或用手指鉗拉患處,使局部皮膚顯現紫紅色痧痕、痧點,以此刺激經絡,改善氣血流通狀態,從而達到保健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刮痧法屬《內經》砭石療法、刺絡療法的一種。刮痧療法可以通過作用於經絡穴位,起到疏通經絡、祛除邪氣、舒筋理氣、祛風散寒、清熱化濕、活血化瘀等作用,以增強人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民間曆來用於輔助治療外感發熱。
在介紹刮痧健康法之前,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刮痧的曆史及運用刮痧保健祛病的常識。
痧與痧證、痧象:
刮痧往往要在人身上刮出一條駭人的紫紅色瘀斑,以致不明就裏的人看了,還以為此人是在遭受虐待。電影《刮痧》就鮮明地反映出這種情形。刮痧療法不但不被西醫所接受,而且許多名老中醫也“不屑於”用如此簡單的方法為患者治病,然而,它在民間卻代代相傳。
“痧”與發痧:
“痧”包括痧病和現象兩個方麵。痧病多發於夏秋兩季,因感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氣或疫癘之穢濁出現的一些病症。在炎熱季節,冒暑遠行、貪涼、大量飲冷水,或淋了雨,或暴食暴飲,或接觸了穢物臭氣等,都會發痧。它會使人一時氣血阻滯,發病猛烈,必須急救痧病又稱為痧證、痧氣或痧脹,其主要症狀為心煩鬱悶,倦怠無力,頭昏腦漲,頭麵腫痛,眩暈胸悶,全身酸脹,四肢麻木,身體腫痛,脘腹痞滿,惡心嘔吐,腹瀉,指甲青黑,甚至厥冷如冰等等。
《康熙字典》收錄了47035個字,裏麵是沒有刮痧的“痧”字的。古代中醫認為,“痧”實際上就是“沙”字。人身上氣血為風寒暑濕及飲食所滯,就像河中的泥沙。五髒六腑穴在背部,邪滯成痧,也表現在背部。
因此,在背部刮痧,疾病就慢慢消失了1337年,元代醫家危亦林在其所撰寫的《世醫得效方》裏較早地記載了刮痧療法,當時“痧”字寫作“沙”字,如《世醫得效方》卷二“沙症”一節所講,“心腹絞痛,冷汗出,脹悶欲絕,俗謂絞腸痧,今考之,此症乃名幹霍亂,此亦由山嵐瘴氣,或因饑飽無時,陰陽亂而致”。從這段話來看,“沙”是指一種病症,具體地講,“絞腸痧”是指心腹絞痛,高熱頭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煩悶難耐,冷汗自出,手足發涼,能在較短時間內致人於死命的幹霍亂症,很類似於現代醫學所說的細菌性食物中毒、沙門菌屬感染,乃至傳染性疾病霍亂等症。到了明代醫書中,“沙”字變成了“痧”字了。
現代中醫學所說的“痧”,是指所謂“痧象”,是指用刮痧板在需刮拭的皮膚上刮擦所出現的紅斑、紫斑或黑斑,甚至出現紫黑皰(即中醫的“毒”)的一種現象,稱出痧。如《保健刮痧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中,明確痧是通過刮拭人體以後,在皮膚上出現的皮下充血和出血改變。其顏色形態為紅色栗粒狀、丘疹樣、大片狀潮紅高起、紫紅色或紅色血斑、血包或血管浮起成串。一般情況下,身體健康者出痧較少,且均勻,多為紅色;出痧的部位一般多在頭麵、背部及四肢外側;胸腹及四肢內側不易出痧,若出痧說明手法偏重。
慢性病患者,多伴有紫痧或血包;急性病多11緒論為栗粒狀,大麵積;若為血斑、血包,說明病情較重。
另外,通過出痧部位也可以判斷健康狀況。凡經絡線路和穴位區域容易出現痧,提示相應經絡所聯係的內髒功能病變。如在背部膀胱經循行路線均勻刮拭,心俞穴區出現紫痧或痧斑,則說明心髒功能變化,應提早預防和保健。
了解痧象也可以判斷病情與康複的難易程度。若出痧散在,顏色淺淡,說明病情較輕,容易康複;若出痧較多,而且點大成塊、紫色血包等,說明病情較重,不易康複,需多次刮痧才能有效。若刮痧時,局部立即出現痧跡,宜改為輕手法刮拭,使痧慢慢透發出來,以減輕疼痛,簡稱“透痧”。
還有一些神經肌肉癱瘓之人,刮痧後不易出痧,切不可硬刮、重刮,強求出痧;若多刮幾次,痧象自然浮現,說明病情好轉,這亦稱“透痧”。
按症候屬性,痧證可分為熱痧、寒痧、陰痧、陽痧等。按發病原因分類,可分為暑痧、瘟痧、絞腸痧等。《痧脹玉衡》則重視按發病緩急來分類,分成慢痧、緊痧、急痧之類“痧”為什麼要刮“痧”,用現代顯微鏡去觀察,是皮下組織的毛細血管瘀血,這種人為的創傷,正是西醫無法理解和無法接納之處:既然是治病,理所應當為人祛病消痛,為什麼還往身上再添新傷?中醫認為,人的軀體如大地,血管神經如水道。當水道淤塞時,土地無法灌溉,血管神經不暢通,就會生病。“百病皆起於瘀”,大部分疾病都是由於氣血瘀滯造成的。“痧”是一種病邪的排泄產物,“出痧”意味著“給邪以出路”,從而改善氣血平衡。經過刮痧,暢通血脈,輔以拔罐,使瘀塞直接拔除,就達到了整體治療的功效。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刮痧是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以及免疫係統,從整體上協調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刮痧通過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其次,凡有疼痛則肌肉必緊張,而肌肉緊張又會加重疼痛。刮痧可加強局部循環,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提高局部組織的痛閾,使緊張的肌肉得以鬆弛,則疼痛和壓迫症狀也可以明顯減輕或消失。同時,刮痧還可通過調整陰陽、舒筋通絡、信息傳導、排除毒素等多方麵的作用達到治病強身的效果刮痧的適應病症,多達400餘種,如:感冒、發熱咳嗽、風熱喉痛、急性腸胃炎、風濕病症、急性腹症、墜腸痧等。治療痧證12對症刮痧速查圖典也並非刮痧一種,還有抓痧、撮痧、扯痧、挑痧、薰痧、浴痧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