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滴水穿石2(2 / 3)

我失望的心情一定是一看便知。“最好的總會到來。”母親提醒我說。父親借車給我,於是我駕車行駛了70英裏來到了特萊城。我試了試愛荷華州達文波特的WOC電台。節目部主任是位很不錯的蘇格蘭人,名叫彼特?麥克阿瑟,他告訴我說他們已經雇用了一名播音員。當我離開他的辦公室時,受挫的鬱悶心情一下子發作了。我大聲地問道:“要是不能在電台工作,又怎麼能當上一名體育播音員呢?”

我正在那裏等電梯,突然我聽到了麥克阿瑟的叫聲:“你剛才說體育什麼來著?你懂橄欖球嗎?”

接著他讓我站在一架麥克風前,叫我憑想象播一場比賽。前一年秋天,我所在的那個隊在最後20秒時以一個65碼的猛衝擊敗了對方。在那場比賽中,我打了15分鍾。彼特告訴我,我將選播星期六的一場比賽。

在回家的路上,就像自那以後的許多次一樣,我想到了母親的話:“如果你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交上好運。並且你會認識到,要是沒有從前的失望,那是不會發生的。”

點滴悟語:

巴爾紮克說:“苦難對於一個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於庸人卻是一個萬丈深淵。”有的人在厄運和不幸麵前,不屈服,不後退,不動搖,頑強地同命運抗爭,因而在重重困難中衝開一條通向勝利的路,成了征服困難的英雄,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

19.笑對人生

鮑威爾?達爾這人美國婦女,她隻有一隻眼睛,而且視力極差幾近盲人。但她不願生活在別人的同情中,小時候她很想和其他孩子玩“跳房子”的遊戲,卻看不到地上的線,於是她常常一個人趴在地上找劃在那兒的線,並記下線的位置,然後再和小朋友一起玩,居然成了此中專家。她看書非常吃力,每次都得將書舉到靠近眼睫毛的地方才行,然而由於她在家裏一直堅持讀書,最後她竟得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文學碩士學位,並成為一所學院的新聞與文學教授。

是什麼力量支撐著達爾克服了常人所難以想像的困難而達到了人生輝煌境界的呢?一般情況下,我們總會這樣理解:不屈服命運、信心與勇氣、毅力等等。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僅僅如此,達爾在她所著的《我想看》一書中這樣寫道:“在我內心深處,一直隱藏著對眼盲的恐懼。為了克服這種念頭,我選擇了歡樂,近乎嬉鬧的生活態度。”

達爾是快樂的,因為她趴在地上尚能看到那條線,把書舉到眼前尚能讀到文字,至於成了“跳房子”好手,獲得了學位,做了教授,不過是快樂所帶給她的人生禮物。她從不抱怨生活,相反地,她不斷地從自己那殘缺的生活中獲取樂趣,而且正是這種樂趣的存在,才使得她努力地生活著,一步一步地朝人生的高處走去。

和達爾比起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幸運的,因為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跳房子”和看書。然而,我們是否也常常像達爾那樣感到快樂?快樂隱藏在瑣碎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裏,更多的時候,它不是財富,不是權勢,而是一顆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心靈。

點滴悟語:

樂觀的人,不是他的生活裏缺少磨難和痛苦,而是他具有一種超拔的人生態度,對自己充滿信心!

20.創造生命的神奇

還在青年時代穿著軍裝學醫行醫時,就知道奧斯勒,知道他是白求恩的同鄉,加拿大的醫師、醫學教育家。他倡導改革醫學院師生間、教師間、醫生與患者間的關係,使人們之間變得溫暖和友善。為此他撰著的《醫學原理和實踐》成為最受歡迎的一本教材。由於他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種血細胞(現稱:血小板)及別的成就,醫學上以他的姓氏命名的術語有奧斯勒結節、奧斯勒一瓦凱二氏病、朗迪一奧斯勒一韋伯三氏病、奧斯勒氏病(即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等。

奧斯勒生前曾幽默地說過他的墓誌銘應這樣寫:“他將醫學帶進病房。”不知1919年12月29日那個寒冷的冬天他逝世後,他的墓誌銘是怎麼寫的,我想還可寫一句“他終生與書為伴”。這不僅因為他在任牛津欽定講座教授時同時任過博德利圖書館館長,更因為他沒有一天中斷過讀書。讀書,已經自然地融人了他的生命。

他是個對事業負責的人,又常常兼任多種工作,因而除睡覺吃飯外,他的時間表幾乎完全排滿了工作內容。這與讀書發生了矛盾。為從時間裏擠出時間,他定下一個製度,睡覺之前必須讀15分鍾的書。不管忙碌到多晚進臥室,就是淩晨兩三點鍾,他也一定要讀15分鍾的書才人睡。不讀15分鍾書就不閉眼。

可千萬別小看這15分鍾。

奧斯勒是有過計算的。就一般人的閱讀速度而計,可達到一分鍾讀300字的水平,15分鍾便能讀4500個字,一周可讀31500字左右,一個月讀完126000字沒有問題,那麼,一年呢,將讀1512000字之巨了。如若一般的書以六七萬字至十萬字計,平均以75000字算,每天讀書15分鍾,一個年度就可讀書20本。這個讀書量並不低,美國公共圖書館每人每年的平均讀書量僅是它的四分之一。而奧斯勒的這種睡前讀書15分鍾的製度,他整整堅持了半個世紀之久。一年以366天計50年即是18300天,奧斯勒共讀了82350000字的書,多麼可觀嗬。在半個世紀,利用每晚睡前15分鍾時間,他大約讀了1098本書!

“每天睡前15分鍾”使奧斯勒的生命獲得了充實與幸福,使他補足了業務專長營養。還使他博學廣納,有了醫學以外的豐厚修養。讓我感興趣的是,他這個醫學專家,還成為文學研究家,人們公認他是研究17世紀散文大師湯瑪斯,布朗的權威。他收藏的布朗的著作是最完整的。

奧斯勒曾深情地說:“書一直是我的心愛物,況且我又從書中獲得不可勝數的好處……”假若醫學界的同仁都喜愛讀書,那他“一定能化腐朽為神奇,甚至變白癡為先知了”。

奧斯勒的“每天睡前神聖15分鍾”本身,就賦予了生命一種神奇。

點滴悟語:

時間就象海綿裏的水,隻要擠,總還是有的。每一個成大事者,都無不把時間看得非常珍貴。跟時間賽跑,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而達到事業的頂峰。

21.李嘉誠的一段秩事

早前被《財富》雜誌選為亞洲首富的李嘉誠,業務遍及20多個國家,員工8萬人。過去數十年與他直接交鋒的,由投資顧問杜輝廉到彙豐大班沈弼,到手下馬世民,都不乏外籍猛人。今天,年屆72歲的李嘉誠,暢談了學英文的經驗。

“我的英文不算好,由ABC開始,都未學到Z,日本仔的飛機已經到處放炸彈。正規教育我受過很少,但非正規的教育我肯學。”

1939年,日軍犯境,當小學校長的父親帶著李嘉誠逃赴香港。翌年父親患上肺病。一個周末的下午,他到醫院探父,想逗病危的父親高興:“英文也不算難,我讀一段給你聽。”其父聽罷,滿麵哀傷,“因為他知我很喜歡讀書,但當時環境不許可。”李嘉誠語帶哽咽地說。

“我的英文是一個同屋的女孩教的,我則教她數學。”父親臨終前一天,發覺沒有任何財產可以留下,隻好反問愛子可有話跟他說。李嘉誠很自信地應許父親說:“我們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為了踐諾,李嘉誠使出狠勁,一邊當推銷員,一邊上夜校學英文。他用報紙練字,一麵寫滿了,又翻過另一麵再寫,直至整張紙寫得皺皺巴巴為止。

大戶破產毀大學夢

“我住在合群男子公寓,即今銅鑼灣金堡大廈。每晚12時後便會熄燈。我因為上夜校及到工廠跟單,寧願晚晚摸黑走樓梯,一步步計算,數到一定的數目就知道回到家了。”

22歲,開了塑膠廠,他深信到26歲,儲夠錢,憑著惡補的英文,可以考上大學。豈料一個大戶破產,毀了他的夢。但苦學的英文為他打開成功之門。

“50年代在做塑料花時,我不斷訂閱全世界最新的塑料雜誌,第一本是美國雜誌《現代塑膠》。”他又飛到英美國參加塑膠展,把握最新形勢。

在外國雜誌中,他留意到一部製造塑膠瓶子的機器,但從外國訂製太貴了,於是他憑自學的英文研製了這部機器。“它至少讓我賺了幾萬港幣。”他開始請私人老師,每天7時上班前,教他英文。

他發達的重要一步,老外幫了很大的忙。

“跟我做第一筆大生意的公司就是洋人,有一次他在臨下貨時,突然告訴我,他沒錢給。我說:‘沒關係,讓我先截單,貨可以再賣過,最多是虧掉紙盒的錢。’後來,有個外國人每半年就下訂單。原來,他就是先前那個人介紹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