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電視新聞評論(1 / 3)

巴赫金說:“一切莫不歸結於對話式的對立,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單一的聲音,什麼也歸結不了,什麼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真理越辯越明,評論與訪談的目的不是造噱頭,不是簡單造矛盾與衝突,而應該是對問題的真知灼見的展示與交流。

一、電視新聞評論的界定

1.電視新聞評論的界定

新聞評論是對新聞事件或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現象、熱點問題發表意見、表達觀點的一種新聞體裁。電視新聞評論是新聞評論在電視媒介中的運用,是評論的電視化。電視新聞評論結合電視視聽兼備的傳播特性,用形象、具體的表達方式對當前的新聞事件、熱點問題進行議論、闡發觀點和意見。

與報紙評論和廣播評論一樣,電視評論也要有“論點”、“論據”和“論證”,評論要有理有據,具有較強的新聞性、思想性和導向性,要在評論中表明自己的觀點。不同的是,電視評論具有可視性,更加形象化,可以運用多種表現手法進行評論,聲音、畫麵、文字、圖表等多元素的運用以及電視新聞的紀實性都為電視評論增加了強大的說服力。例如運用電視鏡頭記錄下的所評事件中的細節信息,可以成為電視評論中最為直觀形象的論據;又如電視新聞評論員在評論時和觀眾“麵對麵”的交流,所產生的人際效應使觀眾更加容易理解評論中的觀點和意見,讓觀眾信服。比如,在2010年3月25日播出的《焦點訪談“毒奶粉”流出的背後》這期節目中,陝西省渭南市質監部門否認陝西荔華乳業有限公司在2008年9月8日以後仍有“毒奶粉”流出,記者在采訪調查中卻發現在渭南市質監部門扣押“毒奶粉”時出具的抽樣單上,日期清楚地寫著是在九月下旬、十月上旬。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國家質檢總局發出的嚴查“毒奶粉”的緊急通知,渭南市質監部門在進駐荔華乳業公司之後仍然讓“毒奶粉”流入市場,要被追究監管失職的領導責任。攝像機鏡頭向觀眾展現的扣押“毒奶粉”抽樣單上的日期,成為這條電視評論中的有力證據,在記者的調查和追問下,質監部門負責人也轉換了說法,電視將負責人前後態度的轉變清楚地呈現在觀眾麵前。最後,主持人向觀眾再次解釋了國家為嚴查“毒奶粉”對各地質監部門所作的規定,對渭南市質監部門的監管失職進行評論。主持人的語言評論以人際傳播的形式進一步加強了評論力度,讓評論更加清楚明白。電視新聞評論這種可視性強、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方式的獨特優勢是其他媒體所不能比擬的。

2.電視新聞評論的地位與作用

電視新聞評論與消息類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任務不同,重在表達觀點,是電視新聞的旗幟與靈魂。

電視新聞評論及時對新聞事件作出解釋和點評,例如2010

年2月16日的央視《新聞聯播》節目,報道完溫哥華冬奧會上中國代表隊獲得奧運會花滑項目首枚金牌的新聞後,及時播發了本台評論——《冰上閃耀中國紅》;2010年2月2日,當房地產泡沫高漲而大龍地產卻在此時被收回時,《新聞1+1》、《今日觀察》這兩檔評論節目都聚焦這一新聞事件,及時進行評論——《“地王”背後,誰的“影子”》、《“地王”倒下發出的信號》。電視評論弘揚社會正氣,鞭撻不正之風,向觀眾解讀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與背景,點評新聞事件的意義,提出社會問題的解決措施,對新聞事件的走向作出預測。可以說,“評論節目是信息管家、時事顧問、意見領袖”,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與判斷,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認識事物本質。在爭取新聞第一時間發布越來越難的今天,媒體紛紛打響了爭奪“新聞第一解釋權”的戰爭,爭取搶先向觀眾解讀新聞事件、為觀眾解疑釋惑,擴大媒體影響力。

同時,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又是人們交流觀點、進行意見表達的平台。電視新聞評論不僅直接發出電視媒體自己的聲音,還邀請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進行評論,請普通百姓發表意見,不斷通過新的通訊方式如手機短信、網絡留言等增加百姓觀點。電視評論逐步成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有力途徑。

3.電視新聞評論的興起與發展

在中國電視新聞發展初期,我國的電視新聞一直處於傳遞新聞信息的階段,缺乏具有電視特色和評論深度的評論節目。我國最早的電視新聞評論是“編者的話”、“編後語”這樣的電視小言論,一般配合新聞報道播送,由播音員在節目中口播,類似於報紙和廣播的評論方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電視缺乏自己的言論。直到1980年中央電視台《觀察與思考》欄目的創辦,通過專題報道的形式觀察當前的新聞事件、社會問題,引發人們思考,成為我國評論性節目的一個起點。隨後,中央電視台成立了新聞評論部,並於1994年創辦了《焦點訪談》欄目,以述評結合的方式進行評論,在對社會焦點進行深度報道的過程中讓觀眾明辨真相、進行價值判斷,運用主持人評論、嘉賓訪談等方式進一步表明觀點。《焦點訪談》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成為我國電視節目進行輿論監督的一股重要力量,推動了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的發展,地方電視台也紛紛開辦起新聞評論性節目。

《焦點訪談》等評論節目的興起標誌著我國擁有了具有電視特色的新聞評論節目,提升了電視評論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我們也看到,這類述評結合的評論節目將觀點寓於報道之中,是“立片言以居要”,主持人直接發表評論的比重很小,“述”遠大於“評”,觀點和言論的表達依然缺乏。1999年,鳳凰衛視開辦的《時事開講》節目開啟了電視新聞評論的新形態,節目采取主持人與評論員對話問答的方式進行評論,以評論員的言論為節目主體,向觀眾解讀當前的時事熱點。中央電視台也於2003年推出了《央視論壇》節目,“它不采集新聞,而是對各種媒體提供的新聞事實中最引人注目、最具談論空間的內容進行評論、分析和解讀。”節目取得了一定成績並受到觀眾的喜愛,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主持人的定位不明,評論員對事件的描述依然多於發表見解和議論等,背離了節目初衷,2006年《央視論壇》停播。2008年,央視推出了更多的以言論為主的新聞評論節目,如《新聞1+1》、《今日觀察》等。《新聞1+1》在《央視論壇》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改革,主持人和評論員的定位更加明確,觀點更加鮮明和多元。對話交流的評論方式改變了以往的述評型評論,使評論節目做到了以言論為主。

同時,電視評論也延伸到新聞題材的各個領域,更加專業化,如央視財經頻道的評論節目《今日觀察》就側重經濟領域,新聞頻道的《環球視線》和中文國際頻道的《今日關注》都主要關注國際新聞,鳳凰衛視的《財經點對點》、《金石財經》都進行專業的財經評論,《軍情觀察室》則重點分析軍事問題。另外,我們看到,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電視評論變得越來越多元化,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時事辯論會》使評論節目的觀點交鋒更加激烈,采用辯論的形式讓不同的觀點見解相互碰撞;讀報節目的出現使報紙媒體的觀點融入到電視節目中,主持人邊讀報邊評論,對新聞信息進行整合並評說自己的見解。

電視新聞評論逐漸成為電視新聞節目中的新秀,越來越多的“正在評論”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發揮著電視評論的旗幟作用。

二、電視新聞評論的類型及特點

從目前電視評論的形式來看,電視新聞評論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電視短評和電視評論節目,電視評論節目又主要有述評結合的評論節目、對話式評論節目、辯論式評論節目、讀報節目和講述節目這五種類型。

1.電視短評

電視短評是電視評論最早的形式,一般配合重要的新聞消息播發,以播音員、主持人的聲音為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主要包括編前話、編後語、本台評論、新聞節目中主持人和評論員對新聞的點評議論等。

消息的任務是傳遞信息、報道事實,不能直接表達觀點,對於具有重要意義需要闡釋點評的新聞,一般配發電視短評加以評論。電視短評用簡潔的語言對重要的消息發表議論、表達觀點,向觀眾解釋新聞的重要性、蘊含的啟示和現象背後的本質。短評篇幅雖小,但往往開門見山,直接表明觀點,起到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它的不足之處在於缺乏形象性,沒有充分發揮電視可視性的優勢,並且深度不足。

編前話、編後語、本台評論一般由電視台的編輯記者先寫好評論稿件,由播音員在節目中播送。編前話出現在消息播出之前,一般是對消息內容的提示,闡釋一條消息或者一組係列報道播出的原因、背景,評價其意義;編後語則出現在消息播出之後,一般對新聞的啟示加以總結,對新聞暴露出的尚待解決的問題提起社會關注。例如2009年10月3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20分》節目報道完“小轎車48秒狂飆和諧號動車”的新聞後,就配發了編後語“別以超高速向死神靠攏”:

這段視頻上網之後,有網友就留言:駕駛員是在“以超高速向死神靠攏”。聽著像調侃,實際上司機這種行為不光讓自己向死神靠攏,也嚴重威脅其他正常行駛車輛的安全。這也正是之前一些飆車肇事者被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的原因。這段視頻再次提醒我們: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請謹慎駕駛!

這段編後語用簡短的話語評析了飆車的危害,指出了飆車對司機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產生的嚴重威脅,並告誡飆車者飆車肇事可能會“被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再次提醒大家謹慎駕駛。我們試想,如果沒有這段編後語,小轎車超高速飆車的新聞隻能讓大家看完後驚歎一下,起不到多少警示作用。這段編後語正是在新聞播完之後引起大家思考,提醒大家要安全行車,這也是新聞媒體要發揮正確輿論導向的體現。

本台評論比編前話和編後語更加正式,權威性更大,相當於報紙的社論,代表電視台直接表明立場和態度,評論對象的重要性也更強。例如“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問題”,《新聞聯播》播完係列報道“惠農新舉措”第一集“國家穩定糧食生產。

確保農產品供應”的新聞後,播發了本台評論“糧食一穩安天下”,分析了去年糧食生產的好形勢,指出糧食生產穩定對經濟生產的重要意義,提升了農民進行糧食生產的信心,再次向觀眾傳達了國家對農業生產、糧食穩定的重視。在播報本台評論的同時,屏幕上播放評論稿件的字幕,以文字圖像取代了播音員的圖像,這也是彌補單憑聲音傳播信息、觀眾接收信息有效性不足的方法。

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這種本台評論的形式比較呆板、枯燥,非常像把寫在報紙上的文章念給觀眾聽,“現在播送本台評論”——主持人的播送形式也比較死板,拉開了和觀眾的距離。觀眾聽後,也許並不能留下多少印象,評論的傳播效果不強。本台評論,如何將權威性和親和力結合起來?如何傳遞給觀眾更多的有效信息?在做政策解讀、正麵評論時,如何使觀眾更易接受?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現在的消息類新聞節目,除了新聞播報外,很多節目在向著新聞雜誌和說新聞的方向發展,新聞主播的語言更加活潑、口語化,因此,主播針對新聞闡發的一些小言論也可算在電視短評的範圍內。另外,在央視《朝聞天下》、改版後的《共同關注》等節目中,還出現了特約評論員評論,針對新聞報道的社會現象或人們存有疑義的新聞事件發表意見,一般以連線評論的形式出現。如《共同關注》節目就“海南豇豆是否農藥超標引發爭議”這一事件請特約評論員評論,評論員指出海南稱自己采取了比武漢更低的檢驗標準才導致武漢檢驗出農藥超標、自己檢驗合格,這讓人們更加擔心,因為“食品安全標準宜就高不就低”。另外,應當由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統一檢驗標準,當食品安全事件出現時,全國采取統一行動把食品安全危害降到最低。我們看到,特約評論員可以從更加專業的角度進行分析,評論的思路也更加清晰。海南方麵推脫自己使用的檢驗標準和檢驗方法與其他地區不同,所以沒有檢測出農藥超標,評論員立馬指出“檢驗標準低”這樣的推諉讓人更加擔心,評論可謂一針見血。評論員楊禹做過多年的新聞工作,他做評論就比主播直接評論更加到位、更有力度。短評在主播與特約評論員的一問一答中進行,主播可以代表觀眾向評論員提問,評論員在回答中做評論也讓評論更有層次感。這種連線評論、雙視窗的形式還豐富了節目形式,增加了節目的靈活性和可看性,特約評論員進行簡短評論正成為電視短評的新趨勢。

總之,要做好電視短評,我們就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敏銳的判斷力,熟悉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判斷哪些新聞具有評論價值。短評短小精悍,一般配合新聞而發,往往在第一時間影響人們對新聞的思考判斷,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評論角度,對新聞進行冷靜思考,使觀眾在看完新聞之後不僅記住一些事實,還有自己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