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天氣使德軍大炮上的瞄準鏡失去了作用,納粹軍隊的飛機油箱被凍裂,坦克因燃油凍結,必須在底盤下燒火烘烤,才能發動,坦克及隨行車輛行進時必須裝上防滑鏈,否則無法控製,隨時會翻落溝底,步兵的步槍、機槍等自動武器也因冰凍而成了廢物。
德軍官兵的處境十分悲慘,由於冰雪封凍,傷員運不走,補給送不來,他們身穿單衣,龜縮在戰壕裏,挨凍受餓。許多士兵穿著單薄的夏衣,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越來越多的德軍士兵被凍成殘廢,許多人染上了寒顫不止、全身無力的瘧疾。
德軍每個部隊僅凍傷的官兵,少則數百,多則上千,戰鬥力因而銳減。由於嚴重的戰鬥減員和凍傷減員,德軍兵力在一天天減少。
3.絕地大反攻
在莫斯科前線,1941年12月6日上午9時以前,大地一片昏暗,濃霧籠罩著寬闊的大地,在天空中隻能看見一個紅球。午11時天色才亮一些,下午3時,黃昏來臨,下午4時,天地又是一片黑暗。
德軍在馬洛亞羅斯拉維茨有個臨時機場,偶爾從斯摩棱斯克、奧爾沙或者波蘭華沙來的運輸機降落在機場上,運來少量的士兵,其數量遠遠無法補償德軍每天的傷亡。這些前不久還住在華沙軍營中的士兵們發現自己在兩天後來到風雪交加的莫斯科城外,他們衣著單薄,連件大衣都沒有。
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在夏季就認為蘇聯戰爭會持續到冬季,他要求希特勒保證充足的冬裝和冬季裝備。希特勒卻不關心這種小事,他認為德軍能在寒冷的冬季來臨前征服蘇聯。
現在,希特勒及其高級參謀們突然發現蘇聯戰爭還遠未結束。這是令人沮喪的,德軍官兵被迫在沒有冬裝的情況下與蘇軍激戰。
德國統帥部發出了緊急命令:向蘇聯戰場運送冬裝。在德國各地開始了大規模搜集冬裝等物資的工作。最終德國人搜集了大量冬裝,但是,要把這麼多冬裝真正送到前線官兵那裏需要好幾個月。
前線德軍官兵們被迫在身穿夏裝的情況下,在激戰中度過東線戰場的第一個冬季。在蘇聯境內凡是能發現的氈靴、皮帽、羊毛內衣等都被德軍征用,但這簡直是杯水車薪,對大多數士兵們的處境未起到任何改善。
德軍的補給經常中斷,隻有幾條鐵路通向後方。即使是這些鐵路線也經常被蘇聯遊擊隊破壞。德國的火車頭鍋爐無法適應蘇聯氣候,水在鍋爐裏結成了冰。每列火車拉的車皮隻占夏季的一半。火車經常一連幾天陷在冰天雪地的路上。
德軍需要大量物資,卻很少能夠得到滿足。為了鼓舞德國官兵的士氣,德國政府從法國和德國用火車運來了一列火車的紅葡萄酒。當前線德軍得到了冰凍的紅葡萄酒而不是彈藥時,他們憤怒了。
在蘇聯經常出現-40℃的氣候下,在半路上紅葡萄酒瓶子早被凍裂,送到德軍手中時已經是一堆冰塊。
由於缺乏物資,德軍無法就地構築防禦陣地。德軍被迫與蘇軍激烈地爭奪分散的村莊,因為村莊裏至少能找到一些房屋。雙方都炮擊那些村莊,放火燒掉對方住的房子,使對方沒有住的地方。大地凍得像鐵一樣硬,德軍根本沒有辦法挖掘工事。
德軍大炮上的潤滑油都凍住了,經常拽不開炮閂。德軍士兵缺乏禦寒的甘油和燃油。夜晚,德軍經常在坦克下麵燒火,避免發動機凍壞。坦克容易在冰凍的雪地裏打滑,或者溜下斜坡。
蘇軍的處境比德國好多了,蘇軍對嚴寒的天氣習以為常了。莫斯科就在蘇軍的後邊,通往前線的供應線很短。蘇軍官兵都穿著厚厚的皮大衣、皮靴子,戴著暖和的皮帽子,氈靴、皮手套和棉內衣等冬裝應有盡有。
蘇軍的火車由能適應極冷氣溫的西伯利亞火車頭拉著。蘇軍的卡車、坦克和大炮都是特製的,盡管有所不便,但能夠適應嚴寒的氣候。
12月6日淩晨,希特勒做夢也沒想到,由朱可夫指揮的蘇聯西方麵軍,在其他方麵軍的協同下,以100個師的兵力向德軍發起了全線大反攻。這條戰線長達1000多公裏,從莫斯科前沿,北起加裏寧,南至葉列茨。瞬時間,信號彈騰空升起。大炮的轟隆聲衝破了漫天大霧和清晨的沉寂。
“喀秋莎”火箭炮炮彈劃出一道道火光,衝向德軍陣地。反攻的蘇軍將士們無不興奮異常,失敗的恥辱、退卻的痛苦、對入侵者的仇恨,在此時此刻都轉化為一種巨大的力量,推動著他們對疲憊不堪的德軍發起了最猛烈的攻擊。
他們都懷著這樣一個心願:“是該出口氣了,讓法西斯看看上西天的路,也讓他們嚐嚐背後挨槍子兒的滋味!”
12月8日下午,克留科沃及其鄰近的幾個居民地被蘇軍解放。向西逃竄的德軍丟下了54輛坦克, 120輛汽車及很多武器、彈藥和軍用器材,還丟下了兩門300毫米火炮。顯然,這是德軍準備用它來轟擊莫斯科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