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指人們對環境中某個客觀事物的特種感觸所持的身心體驗。它是一種對人生成功活動具有顯著影響的非智力潛能素質。“情緒”就像人的影子一樣每天與人想隨,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體驗到它的存在給我們的心理和生理上帶來的變化。
情緒控製,對人生有非常大的幫助和改變。一個人若想擁有非凡的成就,就必須有情緒調控的能力。
1.破解恐懼
【故事鏈接】
媛媛今年28歲,是一家貿易公司的翻譯,在一項將由她擔任翻譯的重要談判開始前的兩天,媛媛卻不能上班了,因為她的“老毛病”又犯了(以前她犯過三次);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被巨大的焦慮所籠罩,刹那間,她的心髒開始咚咚亂跳,她感到氣短,頭暈目眩,哆嗦或寒顫,胸口痛,強烈地感到某種可怕的事情即將發生在自己身上,20分鍾之後,症狀漸漸減輕。症狀消失之後,她依然非常害怕,害怕死亡,害怕自己發瘋,去任何地方她都要找人陪伴,因為她擔心自己隨時都可能“出事兒”。
在朋友的勸說下,媛媛去看了心理醫生。她被心理醫生診斷為恐慌症。它的表現是:氣短或者情緒激動;眩暈,心髒劇烈跳動,哆嗦或寒顫;胸口痛;害怕死亡。
【心理解析】
恐懼,指驚慌害怕,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的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某種物體或某種環境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因受到威脅而產生一種極端的恐怖感,並伴隨著千方百計地想逃避、這種情景、這種環境、這種物體的願望的情緒反應。
人類的大多數恐懼心理是後天形成的。對發生的威脅表現出高度的警覺是恐懼反應的突出特點。威脅如果繼繼續存在,危險情況的不斷變化,可發展為難以控製的驚慌狀態,嚴重者出現情緒不安、大哭、大笑、思維和行為失去控製,甚至休克。恐懼時常見的生理反應有心跳劇烈、口渴、出汗和神經質發抖等。
許多生活中重大的壓力事件都能造成恐懼症。比如失去了親密的人、婚姻危機、離開家到外地生活等。最難發現的是那““壓抑“情緒,有些人習慣於壓抑憤怒的情緒,但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爆發,以恐慌症的形式表現。
一、恐懼的類型。
恐懼可分為三種類型:
1、單一性恐懼。指對某特定環境或某特定物體的有一種不合理的恐懼感,如畏高、畏乘電梯、怕蛇、怕蟲、怕針、怕剪刀、怕筆尖等等。這種單一性恐懼一般是由於兒時某一次遭遇引起,成長後會逐步減弱。但也有些則是在成人期驟然發生,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原因。一般隻要避開那些引起恐懼的因素,單一性恐懼者就能與常人一樣的正常生活。
2、社交恐懼。指對公眾的注視或與他人交往,都感到一種毫無根據的恐懼,主要的特點是害怕被人注視,害怕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羞辱。他們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臉紅、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因而不願社交,會回避在公眾場所露麵和在那裏吃飯。他們為自己不能控製自己不合理的情感的反應和回避行為,並因此而苦惱著。
3、場所恐懼。患者害怕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例如:家裏。他主要擔心自己無法控製,無力逃往安全地方。主要表現為不敢進入商場、公共汽車站、劇院、遊樂場所等,甚至根本不敢出門,對配偶和親屬過分地依賴。
二、恐懼症的主要特征是:
1、某一種外在的客體情境所引起的最初的狀態反應為恐怖。
2、恐懼症患者明知不合理,不必要,不可能,卻又無法控製住。
3、恐懼症患者在感到恐懼時往往會伴有明顯的焦慮不安、惶恐及植物性神經症狀,如:多汗,心悸、心率加快、呼吸加劇、頭暈甚至是暈倒在地。
4、因為回避所恐怖的客體或者情境而影響到恐懼症患者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
三、恐懼的產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引起的恐懼。由於成長過程中的創傷,造成了求助這許多的不良特質,如:過分的要強、過分的敏感、過分的掩飾性、過分的在意他人的看法等,正是這些不良的特質將自己慢慢的推向了恐懼的邊緣。
2、交際恐懼。恐懼者有著內向、孤僻、膽小的性格,卻很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往往表現得很自信,但是其內心並不自信,他們是用外表的那個過分自信來掩飾其內心的嚴重不自信。一方麵有著正常的與異性接觸的願望;另一方麵其已經內化了的有關兩性交往的“羞恥感道德意識”有意無意地使其批判自己的想法,抑製自己的欲望。因而,常常處在一種是否與異性交往的心理衝突之中。隻有完全恢複了恐懼者的自信再去治療恐懼,問題才能夠真正解決。
3、不信任帶來的恐懼,沒有安全感,不相信人,哪怕是自己最親的人也不信,一邊想傾訴一邊又不相信人,情緒被過分壓抑所致,這就是恐懼者內心矛盾、衝突的主要原因。
4、疾病帶來的恐懼。癌症、艾滋等惡性疾病的產生和傳播,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恐慌。當看到周圍的親朋好友的異常現象和痛苦以及接受到一些危機性的信息時,都可能出現惡性病恐懼。
5、精神因素。與一些親身經曆例如某人遇到車禍,之後就會對乘車產生死亡恐懼;如被狗咬過而怕狗等有關。可能是在焦慮的背景上恰巧出現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發生急性焦慮而對之發生恐懼,並固定下來而成為恐懼的對象。
【心理危害】
恐懼症是個體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或人、特定的情景或要從事的特定活動產生強烈、持久的恐懼,並主動采取回避的方式來解除這種焦慮不安的障礙。恐懼者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其適應不良的社會交往行為上,無論是回避的行為傾向還是人際關係的緊張,都是因其不良的社會適應模式所直接導致的。而這一係列的不良行為模式,都是在其成長經曆的背景下和個性特點的基礎上,不斷習得和形成的。這其中無論是情緒的變化,還是行為的異常,也都同樣存在著個體社會認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為的不斷重複和強化,反過來又會加劇認知和個性的偏離。如果不及時采用操作性、目標性、時效性很強的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方法加以矯正,求助者將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極易導致逃避社會現實,自我封閉的結果。
常人看來恐怖症患者的恐懼則顯得不切合實際,極度誇張,盡管當事人也能從理智上認識到這種恐慌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但就是無法控製恐懼感。這都是焦慮的結果。由於有著焦慮性人格的人更加敏感地捕捉人際交往中的他人評價因素,對現實的認識過分偏頗於不幸和擔憂,並感受其帶來的緊張和焦慮。其注意力全部集中於身體的恐懼反應上,或者自認為身處窘迫的環境中不能自拔。
通常恐懼症的病因與生活中重大的壓力事件有關。比如失去了親密的人、婚姻危機、離開家到外地生活等。最難發現的是那些“積累的”情緒,有些人習慣於壓抑憤怒的情緒,自己並不覺察,但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爆發,以恐慌症的形式表現。
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在談話中不小心犯了“白癡級錯誤”,招致禍端。這樣的人,容易因為一個錯誤觀點而被強烈的挫敗感打倒,徘徊在自卑而又自大的煎熬中。一方麵,希望自己能夠做引領話題方向的焦點人物;另一方麵,禁止自己犯任何錯誤,一受到質疑就傾向於全盤否定自己,將自我評價建立在他人的好惡之上。向前一步就會狂妄自大,向後一步會自我封閉。
重度恐懼一般都有著複雜的心理形成背景,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心理形成因素也就愈加複雜,所以就恐懼行為而言,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心理原因了,壓抑、孤僻、膽小、膽怯、懦弱、等等。《瘋狂英語》的主講人李陽成名之前,也是一個非常膽怯的人,怕生人,不敢接電話,不敢去看電影,甚至做理療時儀器漏電灼傷了他的臉也不敢作聲。他的懼怕行為是自卑引起的,隻矯正他怕人,怕接電話,效果肯定不佳。後來李陽在別人的幫助下通過“烈士亭自我朗讀英語”、“貼海報主講英語”、“掛耳環招攬觀眾”、“被同學押送上街”等行動磨煉自己,才走出了膽怯的怪圈。懼怕行為除了突然驚嚇引來的不良症狀以外,也都有潛在的因素。我們絕不能僅作一般現象簡單處理。如成人懼怕繩子的心理,我們就應該認真察覺研究一番。成人出現了這種現象,其自己和家人都應該在溝通中檢查自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