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專業對口的關係,李孝式在銀行工作簡直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工作令他很快忘記在國內求職的不快,讓他似乎找到了在劍橋大學時的熱情。

他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七點從家裏出發乘巴士往銀行上班,下午五點下班後才回來。每天最早到辦公室,最遲離開辦公室,有集體活動時,他永遠是最準時的一個。

他在銀行裏隻是一名普通職員,專門負責外彙部的窗口業務。因為會說標準的華語(普通話)、地道的廣府話和流利的英語,在顧客中的印象非常好。

雖然沒有任何行政上的職務,但李孝式卻利用一切機會虛心向資深職員請教,了解“P&Q銀行”的曆史和銀行其它方麵的業務,還特地去銀行的行政部查找複印所有與“P&Q銀行”相關的資料。很快地,整個銀行的情況他都了然於胸了。別人常常對他看起來有些“多事”的工作作風不理解,但他自己卻覺得很自然,認為了解自己服務的公司及業務,是對工作負責任的表現。

從自己掌握的資料得知,這家銀行的業務範圍主要包括一般貸款、簡單外彙買賣、貿易融資等傳統業務,對一些高技術含量、高利潤的諸如銀行衍生產品、結構性融資、租賃、引進投資、收購兼並上市等業務領域均無涉足。除此之外,他還發現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這間原本在英國注冊的銀行,老板也是英國人,但與銀行有業務關係的英國人卻極少,僅有的零星幾個存款的英國籍客戶還是高級管理人士的朋友。銀行的絕大部分存款及貸款業務,基本上都來自本港華人以及海外華僑。

一天,他的窗口來了一位中年華人,是銀行的老客戶張先生。張先生要將好幾萬港幣兌換成內地通用的銀元。出於職業道德,李孝式不便詢問張先生兌換這麼多銀元的用途。他記得父親以前為革命黨人籌款就是通過銀行兌換幣種的。他隻是很熟練地計算數目、清點好現金,然後熱情地協助張先生包裝好。張先生說話帶著濃厚的北方口音,李孝式就用標準的普通話跟他交流。也許是語言上的親切感,張先生匆忙道謝的時候隨意說了句:“哎!我還得趕往郵局,要是可以在這裏直接彙過去就好了……”

李孝式終於忍不住好奇地問:“您是要彙到內地去的吧?”

“是啊,彙去上海,生意上急需周轉的。”說完就急匆匆地走了,李孝式望著張先生的背影,陷入思索:“為什麼不可以幫這位張先生將款項彙過去呢?”他開始設想讓銀行直接彙款的種種可能性,直到下班。

為了解決心中的疑團,他又特地去銀行的行政部找到了與“P&Q銀行”有業務聯係的其他銀行的資料來看,漸漸地,一個可行性的彙款方案就在腦海裏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