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海軍沿有利的地理位置展開兵力,主力艦隊部署在地中海。事實上,意大利海軍隻適合近海防禦。意大利海軍不敢采取進攻態勢,在其作戰計劃中,自始至終都沒有進攻的打算。
★意大利艇員們的行動博得英艦隊官兵的尊敬,佩洛西少校受到了禮遇,英國人迎接他時向他敬了軍禮,“坎達哈爾”號驅逐艦艦長羅伯遜中校對佩洛西說:“盡管以5比1的優勢,但我們卻無法擊沉你的潛艇。”
★盡管直布羅陀仍在英國人手中,但地中海上的情況並不樂觀。隨著進入西地中海的盟國船隻的損失逐漸增大,盟國被迫在中東開辟遠洋航線,船隻繞行非洲行駛1.2萬英裏後進入紅海,再從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這樣比較安全。
★英國艦隊有充分的時間撤離,以避免在不利情況下作戰。當英艦隊發現其兵力處於劣勢時,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意大利艦隊除了消耗艦船和裝備外,不會有任何戰果。
1.參戰時的意大利海軍
1935年春,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引起了英法美等國的強烈不滿。為了應付來自英法美等國的挑戰,意大利海軍全部動員起來。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亞後,其海軍裁減了很多輔助部隊,但整個艦隊仍處於戰時編製。
後來的西班牙內戰和意大利對阿爾巴尼亞的入侵,使得意大艦隊長期保持戰時編製。從應付世界大戰的角度講,意大利海軍長期保持戰時編製顯然是不利的,因為一等戰備使許多艦艇耗損嚴重。
根據意大利與德國簽署的軍事協議,意大利獨裁者墨索裏尼認為戰爭最早於1942年發生,甚至在1943年發生。他要求國防部在1942年完成大戰準備,以應付到時候可能發生的世界戰爭。意大利海軍的各種發展規劃都是以1942年爆發戰爭為依據的。
1940年初,墨索裏尼對國防部還未明確表示過參戰。1940年3月,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訪問羅馬。英國的特使韋爾斯也急忙訪問羅馬,拉攏意大利。4月9日,總參謀長巴多格利奧元帥召集意大利三軍參謀長開會,通知他們:“政府已決定參戰的時間和地點。意大利在陸地采取守勢,但在海上和空中采取攻勢。”
4月11日,海軍參謀長卡夫尼亞裏上將向國防部遞交書麵反對意見。卡夫尼亞裏從戰略態勢和英法兵力的優勢這兩個方麵指出參戰的危險性,說在海上采取攻勢是錯誤的。他在書麵報告中警告,破壞英國在地中海的航運是不現實的,因為英國已經停用該航路。
卡夫尼亞裏在報告中說:“既然無法從海上破壞英國的航運,又無法打敗英國海軍,那麼我們隻能采取守勢。一個國家既然主動宣戰而又被迫陷入守勢,這是不明智的選擇。”
卡夫尼亞裏指出,由於海軍缺乏空中支援,必然在敵空軍的轟炸下作戰。在報告的結尾處,卡夫尼亞裏說:“在海上與英國作戰,意大利海軍的結局將是悲慘的。到戰爭結束時,意大利不僅會丟失領土和殖民地,恐怕連海軍甚至空軍都保不住。”
這份報告所預言的事情,後來幾乎都變成了現實,隻有一件例外,那就是在戰爭結束時,意大利沒有保住陸軍和空軍,而海軍仍然具有實力。
墨索裏尼擔心,一旦德軍征服歐洲,意大利將沒有任何地位,因此沒有理睬卡夫尼亞裏的警告。他向三軍保證:戰爭將在3個月內結束。
意大利是在1940年6月10日對法宣戰的,意大利海軍在這時接到作戰命令,這比原計劃提前了,當時,海軍尚未完成戰備。
根據原計劃,有4艘新戰列艦將於1942年建成,另有4艘舊戰列艦將於1942年完成現代化改造。這4艘新戰列艦為“利托裏奧”號、“維托裏奧?維內托”號、“羅馬”號和“帝國”號;4艘改造的戰列艦為“加富爾”號、“愷撒”號、“杜伊利奧”號和“多裏亞”號。
按此計劃,意大利的海軍將對英法美等國海軍構成強大的威脅。但截止到1940年6月,隻有“加富爾”號和“愷撒”號完成了改造。而“利托裏奧”號、“維托裏奧?維內托”號和“多裏亞”號、“杜伊利奧”號尚未完工。“羅馬”號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建造,後來實際上在1943年春才交給海軍使用;“帝國”號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建造,後來則被迫停止建造。
另外,12艘輕巡洋艦和大批驅逐艦、護航艦、潛水艇和各種小型艦隻均未完成建造,並且這些艦艇的戰鬥準備則由於戰爭的影響拖得更久。
而且,如果意大利不急於參戰,再準備兩年時間,那麼其海軍在許多技術方麵和訓練方麵將都能得到很大提高。當時,意大利海軍存在很多弱點,主要在夜戰、魚雷發射、雷達和水中聽音器(聲納)等方麵。缺乏雷達是意大利海軍的致命弱點,因為敵艦和敵機能在夜裏攻擊他們,而意艦在夜裏幾乎是瞎子。敵人能夠有效地運用新技術,而意大利海軍在這些方麵都很落後。
意大利海軍從1936年起就掌握了雷達和聲納的技術原理,到1940年6月,這兩種裝置仍在實驗之中。把雷達和聲納提高到實用的階段,尚需兩年的時間,而意大利在這兩個方麵能否取得突破,還是很值得懷疑的。後來,意大利快投降時,他們才研製出幾部領航員使用的雷達。在後來的戰爭中,正是這些因素使意大利海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