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夏天,我第一次讀到高璨的詩歌,就被深深地打動了。那時候,高璨是一位隻有十歲的小學生,已經出版了童話集《樹葉船》,剛剛開始寫詩。我在《喜劇世界》上刊發了她的兩首詩,還打算對她的詩寫點感受,但因故耽誤了。當我再次讀到高璨的詩歌時,她已在《詩刊》、《星星》等知名文學期刊發表詩歌多首,並出版了由著名詩評家謝冕、著名詩人梁小斌等諸多名家作序和評論的兩部詩集,成為頗有名氣的90後陽光小作家了。現在,她的第三部詩集《一朵野菊花又開了》又要付梓出版。盡管她隻有11歲,卻讓我震驚,她的詩已有了質的飛躍,進入了真正的文學殿堂,我已無法再從兒童詩的角度,對其作品進行論評了。
偉大的詩人、哲學家、科學家都有一張無形的網和一根銳利的針,整個世界他們都可以捕捉,任何東西他們都可以刺穿。哲學家不是去思考,而是去感知;科學家不是去實驗,而是去想象;詩人不是去表達,而是去代言。三者在一定意義上是同一的。盡管對高璨還不能用“偉大”一詞,但我們已很明顯地感受到了她對自己內在心靈和外部世界的整體感悟能力,感受到了她詩歌表達的極強穿透力。她已經顯露出了真正詩人的感知、想象、代言的基本潛質。
詩人有一張無形的網,整個世界都可以捕捉,是針對詩人的感知能力而言。這種感知,不隻包涵了詩人感知的整體性、豐富性、多樣性,不隻包涵了詩人對內在心靈和外部世界本質特點的把握能力,而且包涵了對詩歌的情感、意象、結構、語言和詩意細節的感知能力。正是由於後兩方麵,詩人又有了一根銳利的針,其詩歌表達才有深度,有極強的穿透力。
高璨的心靈異常敏感,感受能力極為豐富。外部生活的任何事件和形象甚至於細節變化,都能撥動她的神經,都能成為她詩歌的內涵和意象,這從她的作品的高產,題材的多樣,內容的豐富,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證。她年齡雖小,卻有著詩人天生的悲憫情懷,有著對生命本體的獨特體驗和對生命存在方式的獨特感悟。
她的詩歌《鏡子與狗》寫孤獨感幾乎寫到了極致:
導盲犬
在盲老人去世後便被拋棄
街頭獨自流浪
有一天奄奄一息
看見一麵鏡子
裏麵有隻
跟自己一樣的狗
流浪
導盲犬上前舔了舔
感覺那隻狗也在舔自己
兩隻狗輕搖尾巴
一起躺下
導盲犬挨著鏡裏的狗
感覺另一個心髒跳動
另一種體溫存在
直到不知不覺
鏡子很溫暖
她的心第一次跳動
第一次有人對她這麼親密
導盲犬和鏡子
睡在這個城市的一個角落
一隻導盲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生命在流浪中也將到達盡頭,它的寂寞誰能理解,它的孤獨誰來安慰?它隻能通過鏡子和自己的影像相互慰藉,相互傾訴。它舔鏡中的狗,看到鏡中的狗也在舔自己,它挨著鏡子中的狗臥在一起,竟然感受到了並不存在的暖意------我們在陝北民歌裏聽到過愛情渴望合二為一的絕唱:麵對麵看著還想你,嘴對嘴親著還想你。我們在《鏡子與狗》中讀到了對於孤獨的絕妙表達:孤獨者為了尋找慰藉,把自我一分為二,和自己的影像相互溫暖。這怎能不讓人擊節,叫人唏噓。又如高璨最近寫的一首《老鍾表》:
鍾表店裏
一隻壞了的鍾表
被拆掉銀色的齒輪
桌上零亂地躺著
好像那些操勞一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