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一對石獅子(1 / 2)

京劇傳統戲的舞台上,一般除了一桌一椅,就再不需要其他道具。這桌椅除了“就是桌子和椅子”之外,還可以是山,是橋,是床鋪,是房子,是雲頭,直到“需要是什麼,就能是什麼”。但是不久前,我在欣賞京劇早期名劇《舉鼎觀畫》的舞台演出時,卻發現了一個意外——戲一開場,舞台上除了一桌二椅,還在台口各擺了一個小石頭獅子。

十分別扭,怎麼看怎麼別扭。因為這樣的舞台設置虛實相悖——戲迷對一桌二椅已經司空見慣,人物坐在那裏,桌椅就代表著房間;一旦離開那裏,桌椅就可以視而不見,整個舞台就能延伸到無窮無盡。轉一個圓場,既可以是荒郊野外,也可以是千裏之外。現在,這一對獅子擺在台口,整個虛擬的舞台空間就被破壞。此一刻的觀眾,肯定鬧不清這對石頭獅子的準確位置。我更有一種憂慮,開場時獅子已然擺放台口,等到劇情不再需要它們時,用什麼方法將之搬走呢?因其位置在二道幕之前,總不能用關大幕的辦法吧?也不能用檢場人把它們搬下場吧?

戲開始了,上來一個小生扮演的公子,落座。又上來一個小醜扮演的奴仆,二人對話。看到這裏,觀眾明白此際的地點,是在府院深處的某個房間之內。稍後出府,他倆在桌椅和獅子之間的空間裏“穿插”走了一陣兒,足以說明府邸之深。再後,用小醜的嘴說明“出了府門”,觀眾這時才知道獅子擺放的位置——是在府門之外。下麵的戲,是公子憑借兩膀之力,把兩個石頭獅子舉了起來。小醜高聲喝采。正在這時,幕後傳來“老爺回府”之呼,公子匆忙把獅子並排向台口一擺就匆忙下場,小醜也慌忙跟下。

看到這裏,下麵的戲我就完全明曉了。我以前聽過前輩演員《舉鼎觀畫》的唱片,知道這是一出類似《趙氏孤兒》的戲。戲中的老爺名叫徐策,當年為救忠良,忍心用自己的孩子頂替忠良的兒子,結果自己的兒子被腰斬三截,忠良之子卻當作自己的兒子養護至今。下麵的戲,顯然是徐策回府,看到獅子挪位,問明原由,才得知忠良之子武藝超群,已經有了報仇的能力,可以向他說明往事了……果然,下麵的戲就按照我的猜想一點點地進行。但我的注意力,反倒全都集中在這一對獅子身上:倒要看你怎麼搬下去!這裏的“你”,指的就是一百多年以來指揮京劇如何進行場麵調度的那位無名的導演。

下麵,徐策果然如我猜測的那樣,他問明了情由,把公子帶到祖先堂(顯然是個隱秘的場所)去敘說往事,二人一同下場。此際,場上僅有小醜一人和獅子兩個——我緊張又興奮,就等著看石頭獅子如何下場。關閉大幕?不行,因為這出戲看來隻有兩場,其間隻能關一次二道幕,大幕決然是不能關的。上檢場?也不行,因為上檢場已然不符合今天觀眾的審美習慣。就在我尋思之際,不料小醜走到台口,直接對觀眾說道:“不就是兩個石頭獅子嗎?剛才那個小生為了舉它,又是運氣,又是做準備動作,費那麼大的勁頭才舉了起來!要是我,不費吹灰之力,隨手一提,就起來了一”說著,小醜伸開雙手,一手一個,輕輕地就把獅子“提”了起來,然後大搖大擺走下。

觀眾一片哄笑,然而又極開心。一開幕時,他們肯定知道這獅子是紙漿做的道具,分量一定很輕。稍後小生舉獅子時,動作越是認真,他們的感受也就越美。此際,小醜一語道破,他們更是高興一一這,戲曲本來就可以時而跳進,時而跳出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