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中德兩國政府教科書印刷援助合作項目落戶安徽,先進的印刷設備與普遍落後的員工技術素質之間的矛盾便日益凸顯出來。對此,中德業界的有識之士們很快意識到,單純地依靠技術援助和設備引進根本不可能快速提高中國的印刷技術水平和印品質量,而全麵提升中國印刷從業人員的技術素質和規範化理念才是達成項目合作目的的關鍵。在這種共識上,“合肥中德印刷培訓中心”(德文簡稱CDAD)便在中德雙方的通力合作下於1995年底誕生了。該項目合作的開宗明義便是“引進德國‘雙元製’職業教育模式,培養中國印刷包裝行業生產一線急需的應用型技能人才”。“雙元製”職業人才培養模式在德國的職業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是舉世聞名的,借鑒“雙元製”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中國印刷職業教育道路便從一開始即成為CDAD人的主攻課題。

“雙元製”強調把人才培養的著眼點始終放在應用技能的養成和提升上,尋求理論知識與應用技能操作的最佳結合點,並根據工種、崗位的特征合理設計基礎理論傳授和應用操作技能指導的最佳配比,將一線崗位對人才能力結構的要求紮實貫徹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而實現以就業為導向、技能為核心的職業教育定位。

十餘年來,在CDAD項目的支持下,已有十多所德國印刷職業院校的教師和企業專家來我院指導教學工作、培訓教師,學院也先後派遣四十多位專業教師到德國相關院校和企業進行專業進修。經過不斷的學習和摸索,我們在借鑒德國“雙元製”教育經驗,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雙元製”印刷職業教育過程中得出幾條非常重要的結論:一是學校的專業設置永遠處於動態演進的過程中,必須始終以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二是傳統的課程體係必須進行改革,遵循專業基礎知識必需、夠用,著力操作技能培養的原則;三是緊扣職業教育特點,堅持“雙綱”(即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教學,不可片麵追求理論教學的知識係統性和完整性,而應強調基礎理論的應用性,將模塊化的技能操作訓練貫穿全部專業教學的始終。

為此,我們組成由德國相關中高級職業院校的專家教授和中德著名印刷企業和設備製造商的工程技術專家、一線教師參與的教學指導委員會,設計編製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在此基礎上,認真分析吸收國內現行教材的優點,借鑒德國印刷行業以及職業院校的專業教材,組織教師編寫了主要課程的講義,幾經試用,反複修訂、推敲打磨,逐漸形成了基本能反映“雙元製”教學特點的印刷專業係列教材。這便是現在所呈現的這套教材。試用本教材的學生的專項技術能力和綜合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並得到企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素質的認可。本套教材是適應印刷包裝行業對一線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而編寫的,力求突破傳統教材中以學科體係的模式,嚐試以新的結構體係、新的表現形式、新的教學方案來體現當今印刷企業對技術人才的要求,並且融入近幾年我院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的一些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成果,實踐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的高職教育定位。編寫過程中,我們力圖使這套教材體現以下特點:

1.在教材內容上以企業對崗位能力的需求為出發點,體現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同時,結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標準,融入了相應工種的技能等級水平的相關要求。

2.在教材設計上主要按照“生產任務驅動”和“案例教學”等教學模式安排教材的結構和內容。每本書都配有相關多媒體課件、資料擴展等立體化的教材,以便於老師的備課教學及學生的學習。

3.教材表現形式上增加示意圖和實物圖,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性,選用的案例也盡量體現當前企業技術要求的實際,並留有技術更新和工藝提升的空間,便於學生理解和進一步提高。

新課題就意味著挑戰。在我們的艱辛探索中盡管得到了德國烏帕塔爾大學、斯圖加特媒體學院以及萊比錫經濟技術文化大學專家教授的悉心指導,但畢竟中德兩國國情不同,我們的隊伍也相對年輕,因而這套教材難免存在缺點和疏漏,試用中懇請專家同行能不吝賜教。

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 院長 程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