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毛飲血

人類最初的飲食方式,同一般動物並無多大區別,不知烹飪為何物,隻是生吞活剝,按先哲們的話說,叫做“茹毛飲血”。

《白虎通義》說:“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饑即求食,飽棄其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禮記·禮運》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曾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這是說在人類之初,寒冷的冬天住在洞窟裏,炎熱的夏季則睡在樹枝架起的棚巢上。那時還不知用火,所以是生吃鳥獸之肉和草、木果實,渴了喝動物的血和溪裏的水,冷了就披上獸皮。由於吃生冷腥臊之物,對腸胃造成很大損害,很少有身體健康的人。

人類最初還保留有動物的特性,不至於有不適宜生食的感覺。《禮記·王製》便認為當地氣候較暖時,雖不火食,亦無大害。生活在東北黑龍江地區的鄂倫春人,他們在學會火食以後,烤肉煮肉都隻做到五六分熟,食者認為熟透了反而不好吃,實際上他們的胃口是適宜生食的。貴州地區有的苗族也喜食生肉,東北的赫哲族則愛吃生魚。這表明進入火食時代以後,人類或多或少地還懷念著過去那種茹毛飲血的生活,常常要體味祖先所創造的那種生活模式。

燧人鑽火(舊石器時代)

自從人類掌握了用火,發明了取火和保存火種的方法,便獲得了光明、溫暖和熟食。人類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火,稱做天火。天火包括火山熔岩、枯木自然火、岩石碰擊引火、閃電雷擊和隕石落地所燃之火。自然界中還有一些能自發生火的物質,據古籍中的記載,有稱為“燧木”的火樹等。

天火時有發生,人類起初見到熊熊烈火,同其他動物一樣,都要逃之夭夭。但是人與動物畢竟是有區別的,在一處不大的火區,在大火熄滅後的餘燼中,他們在恐懼中感覺到了溫暖,於是便有意收集一些柴草,將火種延續下來,藉此度過難熬的嚴寒。有時在烈焰吞噬的森林中,也會發現一些燒死的野獸和烤熟的堅果,取過一嚐,別有一番滋味,於是人類開始了燒烤食物的試驗,不知不覺地將烹飪發明出來。

人類最早用火的確切證據還沒有找到,所以開始用火的年代我們也不得而知。周口店北京人洞穴發現過用火遺跡,洞穴中發掘到厚達4~6米的灰燼層,夾雜著一些燒裂的石塊和燒焦的獸骨,還有燒過的樸樹籽。北京人的年代最早可達50萬~70萬年。在其他較早的人類化石地點,也曾發現炭層和燒骨,但還不能肯定是用火的遺跡。

中國古代將遠古燃起第一把人造火的功勞判給“燧人氏”。在古代不僅有燧人氏造火的說法,也有說黃帝或伏羲造火的。至今還保存在一些民族中的例證,是采用鑽木的方法取火。海南島黎族的做法是,用一塊山麻木削成砧板,在一側挖成若幹小穴,穴底刻一豎槽,槽下有導燃的艾絨。當用一根細木杆垂直快速地在穴孔上鑽動時,摩擦部位發熱以至冒出火星,火星通過豎槽降落到艾絨上,艾絨就被點燃了。雲南的佤族則用硬木在蒿杆上鑽火,鑽出的火星可將火草點燃。

火在起初的用途是有限的,歸納起來,隻有取暖和熟食兩大項。此外,火還可以用來獵取野獸和防備猛獸襲擊,火是工具,也是武器。自從人工取火成功,人們再也不用擔心篝火突然熄滅,他們已經一躍而成火的主人。

人類自從有了自己造出的火,開始有比較穩固的火化熟食,因而大大加快了進化的速度,體質形態越來越接近於現代人。有了人工火,它照耀著人類進化之路。如果沒有這火,我們現在必定還在猿人圈裏徘徊。

農業文明與飲食生活(新石器時代)

農業的發明當男人們四出打獵之時,女人們也忙碌不停,紛紛到駐地附近采集果實。春去秋來,開花結果,這樣年複一年反複無窮,起初使人迷惑不解,但思考和探索早已開始了。大概是將吃剩的植物籽實扔在駐地附近,於是發芽、開花、結實,人們觀察到一個完整的生長過程,收獲到無意種出的果實。人類在這個基礎上又有意進行了無數次實驗,也不知經過了多少代人的經驗積累,終於他們不再感到驚奇,他們成功了,農業時代到來了。這個過程被現代科學家稱之為“綠色革命”,婦女為人類創造了新的生機。

中國古代將農業的發明歸功於神農氏。《白虎通義》說:“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新語·道基》也說:“至於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當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原始的取火方法這是說在禽獸不足以維持人們的生活時,神農發明農具,教人們根據天時地利進行種植,使穀物成為主要的生活來源。神農當然也是傳說人物,又稱烈山氏、厲山氏,被後世奉為農神。

最初的農業種植不僅規模小,方法也很原始。後來經曆刀耕火種的階段,發展到進步的鋤耕農業,懂得了土地開墾、休耕、施肥、灌溉等耕作技術,種植麵積擴大了,栽培作物品種也逐漸增加了。生產用的工具也不斷改進,發明了磨光石器,提高了土地開墾效率。學者們把原始種植業和磨光石器的使用以及家畜飼養業作為新石器時代到來的重要標誌,這三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西亞地區的新石器革命,完成了大麥小麥的栽培和山羊、綿羊、豬、牛的馴化,大約有1萬年的曆史。新大陸的美洲中南部,公元前五六千年開始種植西葫蘆,此後又成功栽培南瓜、菜豆和玉米。

小米與大米農業耕作在中國一開始就形成了南北兩個不同的類型,不論穀物品種或栽培方式都存在一定差別,這都是地理自然條件所決定的。

在黃河流域廣大幹旱地區,尤其是在黃土高原地帶,氣候幹燥,適宜旱作,占首要地位的糧食作物是粟,俗稱小米。小米遺存在一些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都有發現,在稍晚的仰韶文化、大汶口及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出土。它或被裝進陶罐,作為隨葬品埋入墓中,或作為儲備埋藏在地窖內,其最早年代約距今8000年,是世界上見到的最古老的小米實物。在其他幾個重要的栽培作物起源地,如西亞、印度河與恒河流域,都沒有見到粟類遺存。歐洲在距今5000年前後才開始種植粟。中國華北是粟的原產地。

在華北與粟同樣悠久的栽培作物還有黍,俗稱黃米。比起小米來,它的種植範圍可能稍小一些,也不如小米可口,多用於煮粥和釀酒。另外,北方在文明時期廣泛種植的大麥和小麥,新石器時代似乎沒有普遍種植。西亞地區出土的小麥可早到公元前7000年,一般認為那裏是小麥的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