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父母及時發現了雙方的分歧。兒子並非不尊重他們,他真的覺得房間已合乎標準,隻不過那是他自己的標準。有回,兒子進入了父母的房間,他們問兒子:“這房間你覺得舒服嗎?”“嗯??”他說,“床收拾得很平整,連個褶子都沒有;梳妝台上沒有亂七八糟的東西;衣服和書沒有散落一地。”“好,”媽媽說道,“現在我們去你房間看看,比較一下。”之後他們讓兒子描述兩個房間有何不同。之所以讓兒子親自講述,是因為不想讓他覺得大人是在責備和抱怨。有了父母的臥室做參照,兒子房間的整潔程度高下立現。父母說道:“現在我們幫你把房間打掃幹淨,讓它看起來更舒服。”大功告成時,爸爸問兒子,“現在你感覺怎樣?”他們聽著兒子的回答,說道:“很棒,下次我們再請你打掃房間時,如果它達不到這標準,你就不能出去會朋友、玩電腦、發短信閑聊,明白了嗎?”
兒子同意了,而且從那以後,爭吵就沒再出現過。
如果說一個人抱怨之後,他的不滿與鬱悶能夠隨風而去,心境能夠變得開朗明亮起來,那他的抱怨還算是有價值的。可問題在於,抱怨恰如一股陰冷潮濕的黑霧,足以遮蔽他的雙眼、迷惑他的心智、阻礙他的成長,最終讓他在怨天尤人的泥潭裏越陷越深。
抱怨就好比犯錯誤,如果你先以抱怨示人,相當於先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接下來的每一句話,每一句溝通,都是蒼白的,都是錯上加錯,甚至一錯再錯。
少些抱怨,你才能承受更多
在五彩繽紛的生活中,人們總是希望萬事如意,百事順心;在自己追求的事業上,人們常幻想一帆風順,心想事成。然而,我們所麵對的世界既有晴天麗日、鮮花芳草,也會有狂風暴雨、荊棘泥潭。人生的舞台上,勝利者屢見不鮮,失敗者也不乏其人,我們應當學會少些抱怨,隻有不抱怨,才能承受更多。
不要抱怨你的出身卑微,也不要抱怨你的不幸,逆境雖然說不能促進每一個人都成為世界冠軍,成長為老板,但逆境確實是促使很多人成為生活的強者,在事業上取得成功。隻要自己一直持樂觀的心態看待不幸,一直堅強奮鬥下去,再大的不幸,再多的不幸連鎖效應,都不能阻礙一個人的成長,不能阻礙一個人的成功,不能剝奪一個人追求幸福的權力。
也許有人會說,有誰願意抱怨啊?你是不了解我的痛苦。確實,生命的苦旅中有無數艱難險阻,甚至讓人難以承受。但是抱怨又能怎樣呢?而且當你看完了下麵的故事,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明白,我們甚至沒有抱怨的資格!
2004 年 5 月的一個晚上,在 12000 餘名聽眾雷鳴般的掌聲中,一位“半身人”用雙掌撐地,一步步地走上了青島天泰體育場的主席台。
這個半身人來自澳大利亞,名叫約翰·庫緹斯,天生沒有下肢,但是他卻用雙掌走遍了世界上 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殘疾人演講大師”。此外,他還是全大洋洲的殘疾人網球賽的冠軍,是遊泳健將,甚至會用兩隻手開汽車。
“大家好!”打過招呼,庫緹斯拿起了桌子上的礦泉水瓶子,邊比劃邊說:“從一出生我就是個悲劇,當時我隻有礦泉水瓶這麼大,兩腿畸形,醫生斷言我活不過當天,可我活到了現在,35 歲的我依然健在,而且經常在世界各地旅行……”
庫緹斯一口氣講了半個小時,其間,觀眾們的掌聲幾乎就沒停過。他說隻有不抱怨人生,他才能承受生命給他帶來的不幸,“如果你能穿拖鞋的話,你是幸運的,你是沒資格抱怨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穿拖鞋的!”庫緹斯大聲說。聽眾席上立即爆發出一連串的喝彩聲,緊接著是長久的掌聲。
善於承受,是擁有一種生存的智慧。有人能夠以博大的胸懷和坦蕩的態度對待人生旅途上的喜怒哀樂,不受外界因素的左右,保持應有的清醒、冷靜,不消極,不悲觀,不懈努力,奮發圖強。
哲人說:“苦海即是天堂,天堂也即苦海。”想想真是如此,有時候我們明明生活在天堂,卻總是覺得自己苦不堪言;而我們意識當中的苦海,卻有很多人生活得不亦樂乎。這一切,其實都源自於我們的心態是否平和,我們是否足夠堅強。和庫緹斯相比,我們有沒有資格抱怨?如果沒有,還是及早放棄抱怨,學會珍惜吧!隻要拋開那些無謂的煩惱和雜念,學著去適應、去發現、去感受、去改變,你一定會擺脫抱怨的束縛,發掘到幸福快樂的真諦。
1914 年 12 月,大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實驗室裏發生了一場大火,損失達兩百萬美金。他一生的心血成果在大火中化為了灰燼。
愛迪生平靜地看著眼前的熊熊大火,對他身邊的兒子說:“查理斯,快去把你的母親找來,她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到這樣的場麵了。”
第二天早上,愛迪生麵對一片廢墟發表感慨:“災難自有它的價值,瞧,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和過失都被大火燒得一幹二淨。感謝上帝,我們又可以從頭再來了。”
火災過去不久,愛迪生發明的第一部留聲機就問世了。
曠達也是一種智慧。既然抱怨和眼淚都不可能挽回失去的一切,那就笑著從頭再來吧。放下抱怨,心平氣和地接受失敗,無疑是智者的姿態。
麵對複雜的生活,多味的人生,摒棄抱怨,學會以強大的心理力量把握自己,才能承受更多,才能創造人生!
習慣抱怨,往往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有的抱怨都由“不滿”引起,但是,人有很多“不滿”是自己未必清晰地知道的。所以,如果自己調整的話,就拿支筆,拿張紙,在上麵一遍遍地寫:我為什麼不開心呢?我為什麼不開心呢?我為什麼不開心呢?等到理性思維能開始工作了,你就會覺得心情好了起來。
人就是人,有各種各樣的想法,都正常,包括很多隻有自己內心知道,連寫在紙上都不妥的欲望,也正常。如果你發現自己是因為這些事產生抱怨,就衝鏡子裏的自己笑笑吧。
有位職場培訓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抱怨是最普遍的一種情緒,但同時也是尋找借口的人最善於利用的。”那些喜歡抱怨的人,即使才華橫溢,也難以有真正的成功。因為在職場中,最沒有價值的行動就是抱怨。抱怨的人則很難獲得成功,而成功者從來不抱怨。
薩姆和威爾是大學同學,兩人一起進入大都會保險公司工作,從最基礎的保險業務員做起。兩個月之後,因為工作老打不開局麵,薩姆就開始抱怨,今天抱怨工作太難,明天抱怨推銷保險沒有前途,後天抱怨待遇太低,因此,他整天懶懶散散,工作敷衍了事。結果,剛幹滿 3 個月,他便徹底斷絕了繼續幹這份工作的念頭,辭了職重新開始找工作。而威爾卻在工作中勤勤懇懇,認真做好自己的每一項工作。因為工作積極,業績出眾,一年後,他成了亞特蘭大區的金牌推銷員。盡管如此,他依然抱著一種積極的態度,在工作中不斷進取,認真負責。兩年後,他晉升為分公司的市場總監。
有一次,威爾代表企業去招聘會招人,意外地碰見了薩姆,不同的是,薩姆是去找工作的。原來,他從這家企業出去後,因為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一直處於“辭職,找工作”的過程中。
薩姆看見威爾後會有何感想?是從自身找原因還是感歎機遇不公呢?如果他懂得珍惜每一個工作機會,腳踏實地地工作,今天就不需要這樣辛苦地找工作了。
做經理人的都知道,在老板、同事、下屬麵前,一定不要抱怨。因為,抱怨沒有任何正麵作用。曾有一位高層,有一年績效考核結果不太好,她心裏不開心,就在辦公室裏抱怨了幾句“我幹嗎那麼拚命啊,又沒給我漲工資……”她手下的員工一個個麵麵相覷,底下議論這位經理是不是要開路了,結果,整個部門有一半人提出辭職,搞得她很後悔很被動。
有一位人力資源經理這樣說:“一個員工不應該停留在抱怨上,特別是在尋找新東家的時候。公司隻要存在就肯定有不完美的地方,如果隻會發現缺陷而不采取行動就沒有意義。當然,也不排除采取行動而沒有效果,但可作為他的工作經驗陳述,而不是抱怨。不管哪一種抱怨,錄用這種情緒化明顯的員工,都有一定的風險,比如說可能影響團隊成員的工作熱情,會降低團隊工作效率;如果讓客戶看到,更會影響公司形象和聲譽,如果處理不當或不及時,甚至會為公司帶來經濟損失等。”
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業,麵試者往往都是老板本人,這時候你可要小心了。老板們大多在行業內摸爬滾打了多年,自然會認識好多同行業的對手,也許你在麵試時喋喋不休地抱怨的那個“前老板”,恰是他多年的好友。就算他不認識你的“前老板”,他也同樣不想成為一個這樣被你在背後罵的未來“前老板”。就像一位中小企業老板所說:“如果你總在抱怨上一個老板哪裏不好,你的現任老板會覺得將來有一天你也會這樣講他;如果抱怨上個工作的不好,說明你的適應能力、合作力、以及執行力都存在問題。”
那麼,作為員工,抱怨抱怨,如何?你的抱怨一定會傳到老板耳朵裏,而且會被當做你是有目的地想通過抱怨要求些什麼。你真的是想通過抱怨加薪、升職?無論是或者不是,告訴你,結果都適得其反。
如果抱怨成了一個人的習慣,就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人無益,於己不利,生活就成了牢籠一般,處處不順,處處不滿;反之,則會明白,自由的生活著,其實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哪會有那麼多的抱怨呢?
剔除抱怨,才是成長的第一步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敗等不如意的事情時,許多人習慣抱怨社會不公和命運不佳,認為是社會有問題、同事有問題、單位領導有問題,把自己的失敗歸咎同學、朋友、老師等外在因素。卻從來沒有想過剔除報怨,讓自己再前進一步。
古往今來有成就的人,他們都是在改造自己中尋找成功的方法。美國曾經對 41 萬個百萬富翁做過調查,98%以上的百萬富翁,年齡超過 50 歲,他們的財富都是連續二三十年裏每周七天埋頭於自己的工作而獲得的。每周工作七天,意味著天天都在努力,從沒有放鬆、放任、放縱自己。再看看一事無成的人,又有哪一個不是在怨天尤人中尋找失敗的托詞呢?
生活中,那些成功、快樂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幹一行愛一行。因為他們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生活中的失敗者,則是幹一行怨一行,認為倒黴的事總讓自己攤上了,抱怨命運不好,抱怨社會不公。
王兆蘭原是北京一家工廠的擋車工,她從工廠下崗後,沒有去抱怨命運,而是實實在在地做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北京貴賓樓飯店洗手間的保潔員。因為,此時她為找到這份工作而高興,覺得自己能勝任的工作就是保潔員。保潔工作對保潔員的要求極為嚴格,8 小時工作時間內要不停地擦拭、清掃。一天下來,疲憊不堪,飯都不想吃,隻想休息。時間不長,和她一起來的 8 個姐妹都承受不了保潔工作的勞苦而辭職了。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王兆蘭工作的場所要停業裝修半年,她又一次下崗。她在待業的日子裏,看到一家茶店招聘服務員的廣告。但招聘的條件很高,年齡要求 18~25 歲,要懂英語,還要了解中國茶文化。王兆蘭前去應聘,軟磨硬泡,並極力陳述自己年齡大的優勢和好處。最後,老板帶著疑慮收下了她。
為了學會泡茶,她反複操作,手上燙出了大泡;為了分辨不同的茶葉性狀,品質和口味,她反複試泡試喝,有時喝得心發慌,睡不著覺。有的客人來了一次,第二次不來了,她就反思自己哪點沒有做好。很快,她掌握了茶葉和茶藝的基本知識。學會了一套推銷茶葉的技巧,上崗兩個月就被老板提升為店長。
在茶葉店的兩年時間,她不斷地以提升自己為出發點。王兆蘭參加了第四次茶文化展和第六屆國際西湖北京茶會。她的八仙茶獲此次茶會茶藝表演一等獎。幾年後,王兆蘭與人合夥開辦了聚福隆茶莊,她由一名將近不惑之年的下崗女工,本著“少抱怨他人和社會,多改造自己”的人生理念,終於成為招收下崗女工的企業老板。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下崗待業、臥病不起、考試落榜、婚姻失敗等逆境挫折。在這種種挫折麵前,大多數人都抱有一個自己少付出、多獲得的畸形心理,結果當這種總企望多獲取的心理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去抱怨命運、抱怨家庭、抱怨他人,抱怨政府,抱怨社會。一個人抱怨機會的時候,機會也正從他身邊溜走了。成功來自辛勤的耕耘,成功更來自改造自己和定位自己。市場經濟有那麼多行業,找對位置,準確定位,總會有適合自己的工作,適合自己的活法。與其在抱怨中失去機會,不如在改造自己中練就本領。
“遇到障礙我會詛咒,然後搬個梯子爬過去。”這是美國黑人億萬富翁約翰遜的一句格言。是的,人生中不可能沒有挫折,沒有阻礙,關鍵是你如何對待挫折、對待阻礙。“搬個梯子爬過去”,你就可能成功。沒完沒了地抱怨、詛咒,你就隻能被擋在成功群體之外。
抱怨別人,到頭來失去機遇的責任全在自己。人有多大的胸懷,就有多大的事業。虛懷若穀,寬容大度,才是仁愛之心的表現。你要別人怎樣待你,你就該怎樣對待別人。
改造社會之前,最先要實現的是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之前,最迫切的是改變自己的心態。因為每個人無法選擇命運,也無法主控生存環境,但可以主控自己的心態,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即駕馭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