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蘇聯崛起(5)(2 / 3)

3月24日,希特勒回到柏林。第二天,他對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說,現在還不希望用武力解決但澤問題,若波蘭人不肯讓出但澤,就隻能對但澤動武。

在軍事合作方麵,1939年3月,英法通過戰時相互援助的義務,通過一旦德國入侵荷蘭、比利時和瑞士,兩國也要給予軍事支援,進一步加強英法同盟。

此後,英法兩國總參謀部開始長期會談,雙方就未來的戰爭期間如何合作進行蹉商。雙方商定:兩國軍隊將一同向德意宣戰;在同一戰區內的聯合作戰行動由一方的指揮部統一指揮;一旦戰爭爆發,英國應出動海軍和空軍予以支援,向法國出動英國遠征軍;陸上的戰役由法軍陸軍負責指揮。

英法兩國知道,在1939年單靠兩國的力量是無法使希特勒停止侵略的。他們想避免戰爭,必須聯合蘇聯的力量。英法立即拋棄了過去對付蘇聯的政策,自4月初開始與蘇聯恢複友好往來。

從1933年起,蘇聯一直謀求與英法等國合作,建立集體安全體係,但英法等國對德意日等國推行綏靖政策,蘇聯的願望總是無法達成。

德國與奧地利合並後,蘇聯於1938年3月17日曾向英法等國建議在國聯舉行國際會議,討論阻止德國繼續擴張的問題,但遭到英國的粗暴拒絕。英法對這一提議的反應加重了斯大林對他們“禍水東引”企圖的疑懼。

這時,蘇聯試圖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係的迫切希望已經變成徹底的失望。英法帝國主義列強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封鎖政策使蘇聯的國際活動空間非常狹窄。在這極為不利的國際環境下,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斯大林在外交事務上表現得越來越謹慎。

斯大林認為要讓蘇聯在帝國主義國家包圍中強大起來,需要相當長的和平時期來發展工業和軍事力量。推遲戰爭的爆發是斯大林最緊迫的任務。就是這個原因,使蘇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把外交工作的重點放在維護和平上。

二戰爆發前,蘇聯先後與波蘭、芬蘭以及南麵和西麵的幾乎所有鄰國都簽署了雙邊及多邊和平條約。然而,在德國法西斯的不斷侵略擴張下,這些和平條約顯得非常脆弱。

蘇聯從英國和法國那裏沒有看到合作的誠意,即使是麵對希特勒的一次次背信棄義,英國和法國依然排斥蘇聯。蘇聯已經被法西斯國家包圍了,斯大林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安全政策,他以前總想努力爭取與英法結成同盟,但現在卻準備脫離英法,改行中立政策,決不與任何國家結盟,避免蘇聯首先被卷入戰爭。

大戰一觸即發,英法這時要與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但仍不肯拿出誠意,英法與蘇聯的談判不可避免地破裂。斯大林曾派人詢問法國代表:“若波蘭受到攻擊後,能拿出多少個師來對付德國?”法國代表說:“100多個。”蘇聯代表又問:“英國能夠拿出多少個師?”英國代表答複是:“2個,以後將增加2個。”蘇聯代表歎道:“你們知道不知道,如果我們要打仗的話,我們得投入300個師。”

經過長期的接觸,斯大林發現英國和法國政府並沒有決定在波蘭受到侵略的時候動武。英法兩國隻是希望英法蘇以外交上的聯合嚇退德國。斯大林肯定,這樣做是不可能的。斯大林認為,英國和法國不但沒有任何誠意,而且張伯倫政府的根本目的就是縱容希特勒入侵波蘭,威脅蘇聯。

蘇聯政府也像英法一樣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應對戰爭。1939年,蘇聯軍費從1937年的201億盧布增至408億盧布。1939年2月23日,蘇聯海軍委員會宣布組建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

1939年春夏之際,張伯倫雖然不斷派代表與蘇聯談判結盟事宜,但他還希望與希特勒談判取得成功,這導致英國的信譽不斷下降。

在戰略方麵,英國認為自己是海上霸主,主要負責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和戰略轟炸,地麵作戰應由主要盟國法國承擔。法國卻認為德國在占領波蘭後,下一個目標是蘇聯,而進攻法國至少是四五年以後的事情。

德國方麵,在正式發動入侵波蘭的戰爭前,希特勒認為必須先改善德國的不利態勢,避免英法蘇的結盟,排除一戰時使德意誌帝國陷入泥潭的兩線作戰的可能。希特勒把主攻方向對準了法國,因此,必須開展對蘇聯的和平攻勢。希特勒決心通過重大讓步來爭取蘇聯的中立。

1939年 5月,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突然被召回柏林。回到柏林後,舒倫堡受到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的約見。裏賓特洛甫命令舒倫堡回莫斯科後,態度友好地向蘇聯政府傳達德國對蘇聯沒有敵意,盡快查清蘇聯對德國的真正態度。

舒倫堡指出,在英法蘇談判期間,德國與蘇聯的接洽是否恰當時,裏賓特洛甫說:“英國和蘇聯不可能達成什麼實質性的協議,元首不相信英國和法國會給予蘇聯以大量的或者真心實意的軍事援助。這一點,元首的眼光可謂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