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橫渡英吉利海峽(3)(1 / 3)

德軍在抗登陸作戰方麵則顯得行動遲緩,指揮不力,通信不暢。在盟軍登陸時,德軍高級將領裏僅有倫德施泰特在指揮崗位上。

1944年6月7日,盟軍登陸部隊開始著手建立統一的登陸場。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消息傳回德國,德國上下驚慌不已,他們無法接受第二戰場的現實。

6月8日,盟軍後續部隊登陸,空降部隊攻占了登陸場內的機場、港口、城鎮與交通樞紐,支援第二梯隊登陸,連接與鞏固登陸場。

後續軍團在第一梯隊奪取並鞏固登陸場以後,從占領的港口上陸,迅速準備陸上進攻戰役。

這時,德軍為了擺脫被動的局麵,對諾曼底的反擊力量開始陸續加強。

但是,希特勒、倫德施泰特、隆美爾等德軍高級指揮官卻仍認為,加萊才是盟軍的主攻方向,諾曼底僅是盟軍進攻的次方向,盟軍隻是在進攻之初有意把諾曼底的規模搞大了。在錯誤的判斷之下,德軍抗登陸作戰更加被動。

6月9日,盟軍的登陸部隊在地上構築工事,掩護後續梯隊登陸。

6月10日,隆美爾和西線裝甲集群司令施韋彭格上決定集中諾曼底的所有裝甲部隊,在第2空降軍的配合之下,全力開始反擊,以阻止盟軍不斷擴大登陸場。

不料盟軍飛機轟炸了德西線裝甲集群司令部,施韋彭格被炸成了重傷,他的參謀長及很多參謀喪生,這次反擊因此而胎死腹中。

6月11日,美第五軍推進到科蒙一塞裏亞一伊濟尼一線,其先頭部隊越過維爾河口,準備打通和美第7軍的聯係。

德軍知道這兩個軍一旦會合將構成極大威脅,所以全力阻止美軍的行動。

雙方激戰不斷,黃昏時候,美軍第五軍已和第七軍建立聯係。

同天,盟軍的人工港在諾曼底投入使用,這使盟軍的卸載速度得到了大大提高。

美軍地段的“桑樹A”人工港,卸載車輛的速度達到每分鍾2輛。

英軍地段的“桑樹B”人工港,物資卸載量從起初的日均600噸,達到日均1500噸。

6月12日,盟軍各登陸地段已基本穩固,連成了正麵80公裏、縱深13至19公裏的登陸場。

經過一周的激戰,希特勒一度寄予希望的“大西洋壁壘”被盟軍突破了。

諾曼底的成功登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視察硝煙彌漫的諾曼底戰場以後說:曆史上最困難、最複雜的戰役,使盟軍重返歐洲大陸。

6月13日,德軍的第一顆飛彈落在了倫敦,但這並沒有對盟軍登陸造成多大影響。

希特勒與隆美爾準備在盟軍登陸之初將其趕下海的計劃破滅了。

隆美爾將集中精力建立新的防線,準備把盟軍長時間封在登陸場內,以免盟軍向縱深挺進。

蒙哥馬利開始擴大登陸場,右翼布萊德雷的美第一集團軍向聖洛方向推進,左翼的英第二集團軍向卡昂推進。

6月17日,希特勒飛赴西線,命倫德施泰特與隆美爾在巴約向海岸進行反擊,分割盟軍部隊,並不惜一切代價守住瑟堡。

6月18日,美登陸部隊切斷科唐坦半島。6月21日,在艦炮火力的支援下向瑟堡發起總攻,迫使德國守軍在6月29日投降。

因在遍布灌木樹籬的地形作戰,所以盟軍進展緩慢。英軍預定在D日奪取卡昂,但因遭到德軍裝甲師的頑抗,到7月9日才攻克該城奧恩河北岸部分。6月19日,占領全城,牽製了德軍大量預備隊,為卡昂以西地區的美軍作戰提供了有利條件。

6月18日,美軍攻占了科唐坦半島中部的巴內維爾。

6月19日,美軍發揮其機動性強的優勢,掉頭直取蒙特堡,將科唐坦半島攔腰切斷。

與此同時,英吉利海峽風暴突起,風力8級,浪高1.8米,盟軍損失慘重。

美軍地段的“桑樹A”人工港,浮動碼頭解體,沉箱斷裂,十字形鋼製件也因相互碰撞而嚴重受損。

英軍地段的“桑樹B”人工港,由於海底礁石的保護作用,損失較小,隻損毀了4個沉箱。

在登陸灘頭,盟軍有7艘坦克登陸艦、1艘油船、3艘駁船、1艘大型人員登陸艦、7艘拖網漁船、67艘登陸艇被大風刮沉,1艘巡洋艦與1艘渡船因碰撞而損壞,還有些艦船因風浪引爆了德軍設置的水壓水雷而被炸傷。

狂風暴雨將大約800艘艦艇拋到了陸地,使盟軍整整5天無法卸載,使2萬輛車輛、10萬噸物資不能按計劃上陸。

★錯失的良機

風暴所造成的物質損失遠遠超出了13天作戰所帶來的損失,給盟軍的後勤補給帶來了嚴重的困難。

德軍如果及時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戰機,進行有力的反擊,戰局很可能要改寫。

可惜的是德軍當時的兵力僅能勉強進行防禦。德軍雖從匈牙利調來整編的黨衛軍第九、第十裝甲師,但這兩個師卻因為法國境內的鐵路遭到嚴重破壞,部隊集結非常困難,不能及時到達,錯失了這一絕好的時機。

6月20日,美軍有3個師推進到了距瑟堡8公裏處。瑟堡位於科唐坦半島北部,是法國北部最大的港口。